人对自己熟悉的人总会善待一些。在上大学的时候,总觉得卖饭的人给我们太少,很多同学因此而抱怨这些人,谁知你越不给卖饭的人好脸色,似乎他给你的饭越少。后来我总算明白了这个道理,于是我总是选择同一个窗口买饭,刚开始也是得不到足够的饭,可随着和卖饭人的关系越来越熟,倒是吃了几年饱饭。如果有人告诉你,把人际关系搞好了可以让你吃饱饭,你不会觉得意外了吧?同样的道理,如果有人告诉你,把师生关系搞好了,就能够把课堂教学搞好,你会相信吗?
一、“离课越近”与“离人越远”
要当一位老师的确不容易,尽管老师的收入还不是很高,但对老师的要求并不低。作为老师,你总要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吧;不敢说你是个电脑高手,但制作课件时你技术水平不能太低吧;不敢说你是个学科专家,但讲解题目时你的学科知识自然也不能太差吧;不敢说你要做一位成功的管理大师,但面对那些越来越有个性的学生,你的管理知识也不能太缺吧;不敢说你要做一位声名卓著的心理咨询师,但面对那些心理脆弱的学生,心理学知识也是不能不掌握的。类似于这样的要求还有很多很多,总之一句话:要做一名成功的老师,你在任何一个方面的努力都是需要的。于是,面对如此漫无边际的要求时,有的老师就主动投降了:既然不可能做到全面发展,那就干脆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吧!但还有更多的老师,走上了这条追求知识越来越全面、综合能力越来越强的道路。
在教师们的眼中,教师的本职就是把学科知识教得更好,把课堂教学搞得更吸引人,把学科成绩提得更高一点。今天的教师因此而变得异常繁忙。为了帮助学生考出好成绩,不但要求学生努力学习,教师自己也要不断学习与操练新的考试题目;为了让课更具有吸引力,更有水平,教师还要花大量的时间去考虑课件如何制作;为了让学生在高强度的学习压力下还不厌学,或者在厌学的情况下不要去干扰其他同学学习,教师还要花时间去考虑如何治理课堂秩序。至于接受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学校各种各样的检查,至于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至于去读各种各样的论文或者书籍,那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了。于是,为了成为一名有能力的教师,也为了让自己的课堂教学更有水平,教师们费尽心思也耗尽体力。
可是,教师们的时间、精力与智慧毕竟是有限的,当教师们在为如何上好课而费尽心思时,却离学生越来越远。当教师们不得不花更多时间思考课件的制作时,就不得不放弃原本和学生在一起活动的时间;当学校管理活动和教研活动中教师的身影越来越多时,与学生在一起聊天、游戏的教师自然越来越少。的确,今天的教师不管是对学科知识的把握能力,还是对课堂教学流程的设计能力,应该不会逊色于过去的教师,甚至可以说强了许多;但当教师们在这个方面强的时候,也不得不承认他们对学生的了解却弱了许多。在教师们离学生越来越远的时候,尽管他们离课堂越来越近了,却似乎并没有看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用师生关系温暖“课堂气息”
尽管我们对课堂教学寄予的希望很多,比如新课程所提倡的三维目标,要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居于统治地位的还是学科知识的有效传授,最直接的表征就是学生能够在学科考试中考出好成绩。只要高考和中考仍然存在,对学校教育质量的最直接的衡量标准就是高考和中考成绩,虽然这并不是唯一的标准,但却是社会、家长和学校容易达成共识的标准。如此强调考试成绩的重要性,并不是鼓励大家专注于“应试教育”,而是提醒大家,既然考试成绩这么重要,那么对研究学生获得考试成绩这个过程也给予了同样的重视吗?如果只重视考试成绩,但不重视对成绩获得过程的研究,那应试教育就是必然的结果;如果将对考试成绩的重视与对成绩获得过程研究的重视置于同样的地位,甚至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视,那素质教育就指日可待了。
当教师的教学业绩需要用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证明时,教师就将课堂教学目标转移到了如何将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这个过程了。可是,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究竟是以教师教学为主,还是以学生学科学习为主呢?其实,不管教师把学科知识讲得多么到位,也不管教师花了多少时间在学科知识的讲授上,如果学生自己不听,或者学生上课听了但并不主动地去学,教师的教学都将毫无意义。因此,教师的教学肯定有助于学生学科知识的掌握,但并不都对学生学科知识的掌握起决定性的作用;学生是否愿意学习学科知识,是否真正掌握了学科知识,起决定作用的都是学生自己。
要让课堂教学对学生学科知识的掌握有成效,第一步就是要学生在心理上愿意向教师学。如果学生主动向教师学习,哪怕教师教学水平差一点,教学效果也不会差到哪儿去,因为学生可以主动和教师配合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果学生自己不愿意向教师学习,哪怕教师专业水平很高,课堂驾驭能力也很强,在学生消极情绪的抵触下,教学效率也不会高到哪儿去。可是,怎么样才能够让学生愿意向教师学呢?还是以前那句老话“亲其师、信其道”管用。教师越是需要借助于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证明自己的教学业绩,就越要先与学生处理好关系;虽然学习首先是学生自己的事,好的考试成绩也首先是学生自己受益;但毕竟好的考试成绩对教师也是有帮助的,当教师意识到这一点时,也就应该意识到搞好师生关系对学生搞好学习、对教师搞好教学的重要性了。
“亲其师”要有两个条件,第一,学生要有足够的时间和教师交流,第二,教师要有吸引学生与自己交流的资本。如果教师保持高高在上的姿态,相信敢于亲近教师的学生比例不会太高;如果教师自己的事都处理不完,学生肯定也不愿意去打扰您。所以不管时间还是态度,对于“亲其师”都是必要的。教师要有吸引学生与自己交流的资本,一方面是教师要能够给学生学习以帮助与指导,更重要的是教师能够在学生成长上给予全面的引领,毕竟学生不是学习的机器,而是一个有待成长的人。这就需要教师在与学生交流时跳出学科的局限,用更全面、更长远的眼光来引领学生。如果教师在与学生交流时,时刻关注自己学科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成绩,学生自然明白教师只是把他当做掌握学科知识的机器,由此还会把教师简单地理解成传授学生学科知识的机器。
三、基于师生关系的课堂提升之道
当我们在打乒乓球时,假如你有一位配合很好的对手,哪怕你的水平很差,他也可以包容你,而且让你在提高水平的同时还打得很高兴。如果你的水平比他高,看他配合得这么好,你也会心甘情愿地带带他,这样你既赢了球,还带了一个徒弟出来,岂不更有成就感?可糟糕的是,你碰到一位完全不配合的对手,如果他的水平比你高,你就惨不忍睹了,他不但打得你落花流水,还让你一点自信都没有,直至再也不想打乒乓球了;如果你的水平比他高,你就会觉得这样打球既得不到精神上的愉悦,也得不到水平上的提高。由此可见,打乒乓球的幸福程度并不与水平的高低成正比,而是与对方配合不配合成正比;即使不谈幸福与否,仅仅谈水平的提高与否,对方的配合程度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课堂中的教与学也是这样的道理,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第一,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课堂教学的目标就从功利性的成绩获得,转向了人文性的师生可持续发展。有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沟通,当教师指责学生考差了时,学生不会想到这是因为自己考差了从而拉低了教师的教学业绩,而是认为教师之所以指责自己是因为恨铁不成钢。教师对学生有了深度认识后,当学生考差时就不会仅仅停留在指责上,而是进一步深化到诊治上,通过诊治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通过诊治来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所以,教育目标的功利性与人文性,并不是外在规定的结果,而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之间如何认识的结果。良好的考试成绩可以是促进师生发展的人文性工具,也可以是师生之间相互折磨的工具性目标。
第二,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课堂教学中的“缺陷”就从不可容忍的“错误”,转变成了课堂教学中学生获得成就感的“机会”。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虽然我们一直提倡要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但说实话,不论教师专业水平如何提高,从建设一个完满课堂的要求来看,相信这个距离是永恒的,这就意味着课堂教学中的“缺陷”是不可能完全弥补得了的。当师生关系不好的时候,学生上课的目的并不是如何让自己的学科知识得到丰富,而是以挑剔的眼光审视课堂,看教师在课堂上什么时候讲错了,于是用教师上课讲错了的案例来证明自己为什么没有学好。可是,如果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就会认为自己和教师是课堂共同的主人,当教师上课讲得非常精彩时,学生就会去欣赏和学习教师;当教师上课出现错误的时候,他们就会善意地提醒教师,最重要的是他们在提醒教师的时候,自然也就提醒了自己不要犯同样的错误。
第三,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课堂教学就不再是师生管理与被管理的战场,而是师生共同追求幸福生活的精神家园。今天的课堂教学很有意思,有很多教师课上得越来越好,但感觉越来越差,效果也越来越差;学生上课也并没有因为教师的课上好了而轻松,却因为教师课上得越好,自己越紧张,对课堂的参与广度与深度也越来越小,生怕因为自己在课堂上参与而搅乱了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美好预设。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呢?本来课堂应该是一个日常化、生活化的家园,这个地方首先是让大家觉得安全与温馨的地方。可随着教师教学业绩压力的增加,随着学生学习成绩压力的增加,课堂变成了大家掘金的战场,教师与学生不再是战友,而成了战场上的敌人。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越努力,师生间的争斗越激烈。因此,今天课堂教学最大的问题,既不是教师如何教,也不是学生如何学,而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如何有机地结合。
长期以来,我们都把师生关系理解成是德育问题,认为师生关系的改善有助于教师师德水平的提高,于是师生关系随着德育离课堂教学越来越远而越来越紧张。殊不知,不管是师生关系还是德育活动,他们的根都在课堂教学之中,离开了课堂教学去谈师生关系和德育,也就只是旁敲侧击而已。更重要的是,当课堂教学失去师生关系和德育的支撑时,课堂教学本身也就失去了人气,失去了灵魂,这样的课堂教学只剩下教师课堂教学的技能技巧,只剩下学科知识的传授与学科成绩的优与劣。这样的课堂教学只能够以有效与无效为标准,而不能以成长与否为标准,不能以幸福与否为标准。当课堂教学不再以成长与否为标准,不再以幸福与否为标准时,那就注定是无效的课堂。也就是说,虽然这样的课堂可能会提高考试成绩,但由于考试成绩提高所必须承担的成本,会远大于因为提高考试成绩而获得的收益。如果把成绩的提升看做是分子,那么分子在增大;如果把提高成绩的成本看做是分母,那么分母增大的速度远大于分子,这样的课堂自然离增值越来越远了。
来源:好教师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