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2019-09-16 22:43:14

  近几年来,各地中考科学试题中常常出现学生实验、演示实验、还有小实验,而且实验题所占的比重逐年增加。在实验考试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和尝试,并在中考中增加了实验技能操作考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与新课程改革一起成长的五年中发现,初中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集物理、化学、生物、动物、植物、环境、地理、天文等方面的知识于一体,且是以实验为基础、实践性与理论性结合很强的科目。因此,初中科学教学必须重视实验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调动其积极性,不断激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归纳、模拟等探索手段提出种种假设和猜想,发展他们的动手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现代教学理论强调: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又不是用耳听科学。要学好科学首先应激发学生的兴趣。科学实验可以让学生观察实验,可以亲自动手来做实验,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对科学知识的体验。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要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呢?

  1. 巧用材料、改进实验。由于教材实验中很多的演示材料都是学生比较陌生的,在生活中不太会遇见。如果能够把学生不熟悉的材料变成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材料,会有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比如做电路实验:在这里用学生的自动铅笔芯和铜丝来代替上述两种材料,实验的电路还是和原来的一样,铅笔芯、铜丝为身边材料,简单易得,学生一方面可身临其境,自己驾驭实验,另一方面树立科学就在身边,变废为宝的思想,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及节约环保的意识。

  2. 提高演示实验的趣味性。七年级的学生刚开始接触到中学阶段的实验,兴趣在于教师演示实验的现象和各种实验器材,如果部分学生课前做过预习,那么课堂上的演示实验就会让这些学生缺乏新意。这时如果老师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实验的趣味性可以让学生觉得耳目一新,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比如做探究黑匣子问题时,在黑匣子中放各种各样的水果,让学生根据经验进行猜测。猜中后,可以作为奖品给他们。

  3. 亲身体验实验,增加学生的求知欲。动手能力是学生的基本素质。实验操作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最好机会和途径。所以我们要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足够的动手时间和机会,鼓励学生动手。对于部分学生可能完成的演示实验,在讲清实验动作要领的情况下,完全可以让学生成为实验的主人,让其过回"教师"瘾。实验是手脑并用的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理解实验原理、操作实验仪器、观察实验现象和分析实验结果等活动,使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得到初步的锻炼。比如做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实验时,让两位学生进行镁带与铜丝的加热实验,当镁带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后,学生们都表现出了极强的兴趣;当铜丝由红色变成黑色时,同学们都表现出了充分的好奇,实验后让这两位同学转教室一圈,让其他同学观察现象,这两位同学也感到了无比的荣耀。

  二、培养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素质

  1. 变演示实验为探索性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以前,课堂演示实验一般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仅仅是旁观者,没有直接参与,不利于其动手能力的培养。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索性分组实验,让学生充分的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成为学习科学的主人,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比如在观察水沸腾实验时,我就把这个实验改为随堂实验,从课上同学们的表现告诉我--这样的改变是成功的。

  2. 采用多种实验方法,活跃学生思维。对于学生分组实验,我们在帮助学生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允许学生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在实验中,学生需要在各种因素中进行取舍,对所得信息进行筛选。这就要求学生在即定目标的过程中,在不同情况下善于应变,有全局观,使学生分析抽象、概括综合、表达能力都得到训练和发展。

  3. 创设实验问题,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创新教学的构成要素是研究性、引导性、发现性、归纳性等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验中创造性的应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用"创造性的教"为学生"创造性的学"创造环境和条件 。因此除了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之外,在学生的模型制作、游戏、调查小实验活动中,也可以发展创造活动,鼓励学生创造。

  4. 保持积极态度,主动探索研究。积极一点,你就领先一步;领先一步,你就领先了一个时代。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坚强的毅力和积极的心态,否则,只能是半途而废,无功而返。在科学实验学习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分析研究学生分组实验中发生的异常现象;(2)注意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3)做好课外小实验;(4)用心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三、加强学法指导,提高教学质量

  1. 对一些技巧性较强的操作,不但要对学生精心指导,还要让学生进行反复练习。如显微镜调焦,徒手切片,盖盖玻片不出现气泡等操作,学生需反复操作,才能掌握其操作技巧。

  2. 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并教育学生对实验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例如对一株植物的观察,要先外后内,由表及里;如对植物茎横切面的观察,自下而上;对根尖结构的观察,要先用肉眼,再用放大镜或显微镜观察。再次,教师教育学生要有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不要照搬,照套教材上的现象和结论,要亲自观察,不要轻易放弃那些异常的现象,要积极思考,找出原因。此外,要有意识、有目的地通过一些具体的观察活动,从一点一滴做起,对学生进行长期培养,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各种有启发性的问题,加以具体的指导,使学生逐渐学会观察的方法,养成观察的习惯。

  3. 指导学生认真分析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大胆质疑。抓住现象的本质,找出与该现象相关联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如在做"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时,某同学按照要求在甲乙两试管内各注入2毫升浆糊,然后在甲试管内加2毫升清水,乙试管内加2毫升唾液,将两试管振荡并放置10分钟后分别滴入两滴碘酒,观察两试管内的颜色变化,发现两试管均变蓝,没有很大差别,通过分析发现是由于实验缺少37℃温水浴这一步。其次,教师在实验中要经常启发学生进行分析、讨论,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植物在缺水、淹水和施肥过多时都会萎蔫,让学生分析讨论各是什么原因。通过经常分析常见的生物现象,就可以逐步提高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4. 发现共性问题,应及时向全体学生作补充指导,发现学生的操作技能有错误或观察判断不正确,要及时启发学生纠正。同时要指导学生认真记录实验现象和结果,完成实验报告。例如学生对胶头滴管的使用、量筒读数时视线要求等常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难点,教师经过演示、学生上台演示等环节的强化,从而使其很好地掌握难点。

  总之,在新课改的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做到"学生力所能及,教师避之;学生力所难及,教师助之;学生力所不及,教师为之"的新课程理念。学生体验实验是提高学生科学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教师把抽象知识变为具体知识的一个重要渠道。因此,初中科学的有效实验教学能为高中学习打下一个良好地基础,也是提高中学科学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