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为何喜欢重用奸臣

2019-12-09 14:47:35

  封建社会,文人往往以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勉励自己,武将也想一刀一枪在战场上博得个封妻荫子来光耀门楣。本来这两种人最终的理想都是一致的,那就是光宗耀祖,扬名声显父母。如果文武携手,一定能够让一个国家兵强马壮富裕安康,不过历朝历代皇帝往往都喜欢使文武掣肘,尤其是太平盛世,皇帝喜欢重用奸臣。

  中国是个官本位的时代,忠臣有的是,不过奸官更多,比如和珅、蔡京、秦桧、严嵩,名单太长,估计写他个三天三夜也写不完。

  那么皇帝为何喜欢用奸臣,不喜欢用忠臣:

  其一,奸臣没信仰,唯皇帝的马首是瞻,所谓一句顶一万句,句句是真理。而且这些人朝令夕改,一切以一把手的好逸恶劳为出发点,只要谁能让自己升官发财,谁就是自己的再生父母。而忠臣比较耿直,所谓比干包拯海瑞那样的人就是,心里有大是大非,所以即使被杀头,也在所不惜。

  其二,奸臣能发财,因为自己不是好人,往往没有什么顾虑,我是流氓我怕谁,反正不要脸了,你说我还能怎么的,因此该贪污就贪污,不贪污白不贪污,该给别人的妻子上床就上,反正水缸里插小棍,拔掉没有印。这些人往往因为做奸犯科都被皇帝了如指掌,皇帝的目的就是稳定朝纲,你不给我一心,你有能耐,不就是我的潜在对手吗。韩信有本事吧,当时刘邦正在用人之际,可是却听信吕后谗言,把韩信给做了,结果后来刘邦攻打匈奴的时候,被围了七天七夜,最后用了陈平的阴谋,偷偷摸摸的给单于的妻子送了一件漂亮的女人画像,才算糊弄过去。想起刘邦那句“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多少有点酸楚,是不是对杀掉韩信的遗憾和悔恨呢?

  其三,奸臣很会来事,什么事都能皇帝伺候得舒舒服服,不像忠臣什么据理力争,什么以死效命,什么赴汤蹈火,什么粉身碎骨浑不怕,有时候让皇帝弄得下不来。看看那个圣明的唐太宗不是也曾经想对魏征下手吗?有了权力就有了一切,丧失权力就丧失一切,这就是专制社会基本特色。宋徽宗喜欢奢侈,蔡京、高俅、童贯之流,就展开了建设新京城的宏大运动,花石纲源源不断运送到京城,彰显国力。逼反了江南,奋起抗争的不下四五十万,为不稳定因素。真正的罪魁祸首是奸臣们,而非方腊、宋江等。

  其四,当皇帝为了啥,不就是享受吗,忠臣不看重这,往往坚持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奸臣会打哈哈,奸臣会察言观色,阿谀奉承,会投其所好,会攀附权贵,套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表面上听话,从而来得到个人的目的。试想在封建社会,皇帝作为绝对权威的时代,皇帝发出来的话,即使是错的,只听到群臣反对的声音,没有附和的腔调,皇帝的颜面何在,这就是奸臣存在的基础。

  其五,皇帝对手下大臣,往往不让自己的臣子一派做大,喜欢用奸臣平衡权臣。必要的时候,用奸臣来打压忠臣,比如岳飞于谦之死就是这样的缘故。

  因此每次看电视或听评书联播的时候,好多人都对朝廷重用潘仁美、张邦昌之流祸国殃民的人痛心疾首,其实你我都是局外者,用不着为古人掉眼泪,毕竟江山都是他们的,他们才是冷暖自知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