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最有个性的前新闻发言人,王旭明从来不是一个能闲得住的人。最近一两年,王旭明的火力集中在一个目标:炮轰“假语文”。据《羊城晚报》报道,在11月1日的亚洲教育论坛上,王旭明再次提出,当前语文教育最急迫的是要回归语和文。他表示,语文学习应该就是让学生把一个个的道理通过词语、句子、方法、逻辑等等写出来,但我们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得相当薄弱。(据《羊城晚报》)
卸任新闻发言人之后,王旭明不仅没有停止发言,“无官一身轻”的他还时常痛陈教育时弊,表现得似乎比以往更像一个发言人。王旭明此番表态是在“真语文”系列活动之后,作为“真语文”的倡导者和推广者,王旭明近年一直在为此鼓与呼,尽管真假语文之说注定会引起争议,但王旭明还是抛出了一个非常有实际意义的命题——语文教育到底应该教会学生什么?
所谓语文,顾名思义就是包括“语”和“文”。以此为标准,现实的教育效果似乎不容乐观。汉语对于每个国人的重要意义毋庸赘言,然而很多大学生的汉语水平却日渐使人觉得“可怕”,其中既有“百字申请书出现28个错别字”的荒唐,也有“汉语言文字大赛上败给留学生队”的尴尬。究其原因,与现有教育体系对汉语的重视程度不够有莫大关系。与英语教学的贯穿始终相比,汉语教学在进入大学阶段之后,除却一些文科专业外已经基本取消。更为重要的是,基础教育阶段并未教会学生正确的“语”“文”习惯。
中国式教育模式下,孩子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恐怕就是“你要听话”。所谓的“话”,显然出自老师和家长之口,“话”里固然蕴藏了成年人的生活经验和智慧结晶,但于孩子来说,更多的只是意味着一种“解题公式”——只消烂熟于胸,自能游刃有余。至于孩子自己的话,多半是没有人愿意仔细倾听的,久而久之,孩子不仅没有了说话的欲望,甚至就连判断的能力也大打折扣。韩寒说,“人生的第一次撒谎常常是从写作文开始”,其实,当孩子打定主意要做一个“听话孩子”的时候,放弃了主动思考的他们,就已经尝试着去学会撒谎。
标准化教育盛行,从孩子的发型着装到言行举止,无一例外散发着标准化的气息。人常说应试教育中的孩子是辛苦的,因为要面对无尽的题海,然而,应试教育实际上培养了孩子的懒惰,因为他们因此学会了背诵“公式”,而放弃了独立思考。浸淫在这样的环境中,即使是旨在培养独立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语文教育,也能被轻易标注上公式——每一篇课文都注重强调“中心思想”,对思想内涵的挖掘远远超出了文章的文本价值。当孩子自以为万能的“公式”在现实中碰壁的时候,他们的忧虑与彷徨可想而知。基于此,我们或许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孩子小时候可以考取高分,随着年龄的增长创新能力的不足却逐渐放大——当他们没有“公式”可套的时候,习惯于“听话”的孩子,究竟应该怎样面对那未知的一切?
看着一代又一代孩子背诵着同样的公式踯躅前行,是一种悲哀。尽管如此,归咎于学校未能教育明辨是非显然有失公允。原因很简单,在目前的应试教育模式中,扭转一种教学环境显然是任何学校所无法承受之重。尊重孩子的个人差异,就应当尊重多元化表达的存在,而这首先就应当改革应试教育的评分机制,使形形色色的表达方式都有立足之地。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培养孩子的判断能力,教育和引导他们真实描述自己身边的事物,而不是拿着冰冷机械的“公式”生搬硬套,以“真性情”去培养学习“真语文”的兴趣。(来源:大河网-大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