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是教育公平的重要方面。此次高考改革,要求严格控制属地招生比例,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到2017年,实现录取率最低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从2013年的6个百分点缩小至4个百分点以内。另外,要求到2017年实现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进入重点高校人数明显增加,形成保障农村学生的长效机制。
政策1
提高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
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综合考虑生源数量及办学条件、毕业生就业状况等因素,完善国家招生计划编制办法,督促高校严格执行招生计划。继续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在东部地区高校安排专门招生名额面向中西部地区招生。部属高校要公开招生名额分配原则和办法,合理确定分省招生计划,严格控制属地招生比例。2017年录取率最低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从2013年的6个百分点缩小至4个百分点以内。
■解读三举措缩小区域录取率差距
对于高考改革,不同省份之间高考录取率存在差异是很多学生和家长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副部长杜玉波表示,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是教育公平的重要方面。
杜玉波坦言,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国区域间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存在一定差距。这些年来,国家采取多项措施努力缩小这一差距,已取得显著成效。2013年全国高考平均录取率为76%,最低省份录取率达到70%,两者差距由2007年的17个百分点缩小到6个百分点。
杜玉波介绍,为了进一步缩小差距,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此次改革将采取3项举措。一是完善国家招生计划编制办法。在编制国家计划时,综合考虑生源数量及办学条件、毕业生就业状况等因素,并督促高校严格执行国家招生计划。
二是继续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继续在东部地区高校安排专门招生名额面向中西部地区招生。第三,将合理确定分省招生计划。要求部属高校公开招生名额分配原则和办法,严格控制属地招生比例,调出的指标主要用于中西部及入学机会偏低的地区。
杜玉波表示,希望通过这些举措,力争到2017年,录取率最低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缩小到4个百分点以内。
■专家政策倾斜要进一步细化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这几年已经扩大了高校在中西部的招生比例,国家设置了国家扶贫帮困计划。高校在录取时,也减少了属地招生,增加了在中西部的招生比例。他认为,政策倾斜的招生仍然是有限补偿,所起的作用有限。真正要改变这个问题,还应该打破现在的集中录取制度,尤其是现在的分层按计划集中录取制度,他认为,应该建成全国中等大学实行不分省市的面向全国的统一招生。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周光礼认为,我国从2012年以来,拿出1万个重点大学招生指标给贫困地区进行单独投放。今年投放了5万个,未来可能投放10万个。但是目前政策只考虑到地区差异,没有进一步细化。指标投入到贫困地区,但当地也分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很多优惠政策往往被贫困地区的强势群体享用,弱势群体没有任何好处。因此,他认为指标投放后,更要追问大学指标分给了谁。
■现状高校向西部倾斜招生政策
多所重点高校近年都将更多的招生计划投向了中西部,清华大学2013年录取来自中西部省份的学生人数占全国录取总人数的50.9%,超过一半,在保持全国各省份招生计划总量相对稳定的同时,重点向高等教育欠发达且生源数量相对较多、升学压力较大的中西部地区以及农村地区倾斜,对四川、河南、甘肃、山西、湖北、广西等省份扩大了招生计划投放;今年高招时,部门所属高校如北大、清华、均适度降低在属地的招生计划比例,将从属地调减的计划和高校新增计划主要投向高等教育欠发达且生源数量相对较多、升学压力较大的中西部地区。
政策2
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
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继续实施国家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由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部属高校、省属重点高校要安排一定比例的名额招收边远、贫困、民族地区优秀农村学生。2017年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进入重点高校人数明显增加,形成保障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长效机制。
■现状
提高生态涵养区学生上一本比例
根据市2013年10月公布的《2014-2016年高考高招改革框架方案》(征求意见稿),从2015年起,在市规划的生态涵养区和城市发展新区设本科专项招生计划,将参加本科一批部分招生学校的在京招生计划划分一定比例定向投到这些地区,提高升入本科一批高校的学生人数,从而加大学生在本地接受基础教育的吸引力,在持续改善教学条件和提高师资水平的同时,不断提高当地教育教学质量。
今年年初,常委、教工委书记苟仲文表示,的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5个区县纳入生态涵养区。清华、北大等优质高校在京招生指标将定向投放到生态涵养区,比例将达到全部招生计划的5%至10%。
政策3
免试就近入学破解择校难
完善中小学招生办法破解择校难题。推进九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完善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具体办法,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改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方式。实行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进一步落实和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和升学考试的政策措施。
■现状
小学就近入学比例达93.7%
在刚开始的新学期,市小学就近入学比例最新统计数据为93.7%,初中就近入学比例最新统计数据为76.82%,与向承诺的2015年全面实现义务教育就近入学的比例要求已经大幅接近。
教育资源配置的变化,以横向方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是一大主要举措,这包括学区联盟、大校年级组制、教育集团、教育集群制;20所高校及多家社会力量机构对口支持140所普通小学体美特色发展;11个市区级教科研部门的数百名“副教授级”以上的优秀教科研人员以一线教师的身份走进17所普通初中校;23所高校牵手39所中小学,从英语、语文等学科建设方面全面给予支持,并以高校附小、附中的名义创办25所学校等,提高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总量。
在纵向衔接方面,鼓励各区县打通学段,将优质教育资源连贯布局,均衡配置生源,包括推行九年一贯制,实行对口直升等措施。今年仅朝阳区就有近20所学校完成了合并调整,东城、海淀等实现了一些学校的九年一贯制转型。
今年,市深化优质高中部分中招计划分配到初中校工作,保证优质高中初中部学生和远郊区县初中学生升入优质高中的机会。统计数据表明,今年全市共有83所优质高中参加名额分配招生,招生计划7370人,其中面向优质高中所属初中计划2505人,面向其他初中(以下简称普通初中)4865人,分别占名额分配计划的34%和66%。
通过改革,普通初中毕业生升入优质高中机会明显加大。参与名额分配录取的初中学校共525所,其中优质高中所属初中79所,普通初中446所。
同时,新政策对教育均衡布局导向性明显。从录取的初中校数看,名额分配录取的普通初中校数(445)远多于统招录取的普通初中校数(337所);从录取分数看,优质高中中有67所录取优质高中所属初中最低分高于录取普通初中最低分,部分优质高中录取两部分考生最低分差距较大,无论从校数还是分数看,生源结构多元化明显。
热点回应
1
寒门难出贵子
近年来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难,引发了社会上“寒门难出贵子”的讨论,对此这次改革有何具体措施?
长效机制助农家子弟实现梦想
副部长杜玉波表示,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的问题,确实社会各界都很关注。增加农村学生上大学特别是上重点大学的人数,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从目前录取情况看,农村学生考上大学的比例,包括本、专科学校,与城市学生大体相当。但由于城乡基础教育水平存在差距等多种因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比例相对较低。
这次改革将采取两项倾斜政策:第一项是,继续实施国家“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由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这项计划从2012年启动,到今年已扩大到5万名,覆盖22个省份的832个贫困县,今年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比2013年增加了11.4%。第二项是,部属高校、省属重点高校都要安排一定比例的名额,专门招收边远、贫困、民族地区的农村学生。
希望通过以上举措,不仅要让优秀的农村孩子有大学上,还要上好大学。力争到2017年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人数明显增加,形成长效机制,让更多农家子弟有实现梦想的机会。
2
随迁子女高考
关于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的问题,这次改革中是否有新举措?
细化落实让更多孩子在当地高考
杜玉波表示,关于随迁子女参加升学考试问题,2012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专门下发了文件,各地都在积极落实,今年已有28个省份开始解决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高考问题。各地特别是流动人口集中的特大型城市,要结合户籍制度改革和这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继续完善政策,抓好细化与落实工作,让更多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能够在当地参加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