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绿水“还归自然”

2019-12-06 08:30:34

近段时间,一些省、市地方频发对环境绿地、水体的蚕食和侵吞的事件,不时出现在各类媒体中,在广泛议论和传播中迅速发酵,并升腾为民众对自身生存环境和健康的忧虑。    这种越来越具有共性的“社会话题”,不仅反映了人民群众最朴实的生存关注和生态诉求,也是我们生态文明建设最基本的原动力和归结点所在;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地方政府的决策在某领域和层面,还没有完全摆脱“政绩”、“面子”工程的阴影。    对城市绿地、水体等公共空间的的侵占所引起的广泛民众反响,不仅体现民众生态环保意识的觉醒和提高,而且是广大民众对于经济发展、文明进步的本位思考,更是拷问省市地方政府整体抱负的时代标杆。    所以,各地发生的围绕城市环境的热点问题,不仅仅是“一块绿地、几个水面”的浅层面问题,更是民生问题、发展问题、执政环境问题。    但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环保意识、要求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一些省市政府地方领导干部落后的发展理念。在很长时间里,地方政府,拿经济业绩成为考核任用干部最简便易行的标尺。迅速改变一地之面貌、实现“民生”之发展,变成地方干部最主要的追求。只争朝夕的现代化,让很多人有一种停不下来的冲动。与此同时,受制于对现代化规律的认识局限,生态与环境问题往往被有意无意地忽略。    某些省、市一级地方政府的各级干部,还抱着落后的经济增长模式和产业格局的“残腿”不放,与畸形的“政绩观”形成共生的怪圈——抱残守缺、欺上瞒下、得过且过,没有很好地倾听时代的诉求、民众的呼声。    很多环境问题从表面上看是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博弈,实质的是“局部与全局的、当下与未来的、政绩与民生的、资本与政府监管部门的博弈”。    由此可见,地方政府是当前城市和经济发展中生态环境事件的第一责任方。    正如国家环境保护部部长,在环境规划署总部内罗毕举行的环境大会首届会议中发言中指出的:“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方式、经济结构、消费模式问题······”政府在其中,当仁不让应该是生态环保的倡导者、引领者、规划者、管理者、责任者。    生态环境保护,是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的有力举措,是转变政府职能、加快生态环境管理战略转型的必然要求,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机遇,是对文明、进步反思和跨越的时代命题。    中国环境的改善与提升,任重而道远。还有赖于整体的行政环境、执政环境的营造和完善,有赖于各省市地方政府各级干部,树立与时俱进的“发展观”、“政绩观”,真正担当起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第一责任人、这一时代和国家所赋予的神圣使命,我们的前景将无比光明。    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是民心所向。只要政府、企业、公众都积极行动起来,保卫我们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用蓝天白云装扮美丽中国梦就一定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