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有效教学的十个基本策略

2019-11-13 07:40:49

华义平
  
  作文是高考语文的“半壁江山”,事关高考成败,故不可等闲视之。笔者现根据多年高考作文教学的实践、探索与思考,谈谈对一些基本策略的认识,仅供各位同仁参考。
  
  一
  
  高考作文有效教学应首先重视训练的科学性,而科学的训练应该是系统有序的。缺乏系统有序的训练,过于盲目随意的写作乃是稳步提升高考写作能力的大忌。系统有序的训练应以写作能力训练为经,文体训练为纬,纵横交织,从而构成一个既有助于发展思维,又能提升和完善表达能力的系列化训练体系。就具体操作而言,可分三步走:第一步,按照文体特点,分别进行记叙文、议论文、实用文,包括散文、小说等的写作指导,解决文体问题。第二步,根据高考作文的不同命题形式进行训练,解决审题、立意和构思等基本问题。第三步,根据高考作文发展等级的要求进行训练,力求让学生至少在某一项上比较突出,初步解决发展等级问题。训练时尤其应注意能力提升的梯度,既循序渐进又拾级而上,鼓励学生立意、文体、结构、材料多样化发展。经过这三个阶段不同层面、不同侧重点的作文训练和指导,学生可初步掌握每种文体的基本写法,大致把握不同类型作文题目审题、立意和构思的基本要求,并能在写作实践中依据发展等级的要求着意追求自己作文的亮点,从而为高考作文脱颖而出奠定基础。
  
  二
  
  从象牙之塔,走向十字街头,这是高考作文命题关注社会和人生的导向使然。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并不回避现实生活中的焦点甚至热点问题,很好地体现了“合时合事”的现实主义精神。仅以2011年高考为例,如直接聚焦社会现实的关于“中国崛起”的见闻感受的全国新课标卷,有关“世乒赛中国队包揽金牌”讨论的北京卷,涉及“归还中奖足球彩票”之得失问卷调查的全国卷Ⅱ,由“感动中国”人物“袁苏妹”与“感动重庆”人物“赵世术”引发的体验与感悟的重庆卷,以当代偶像人物的成功、被崇拜者和模仿者追随的现象为材料引出话题的浙江卷等等。这些试题都充分体现出关注现实、贴近生活的特点。因此,要引导学生走向现实,留心生活,关心时事,通过多种媒体了解新闻,增加生活积累,扩大知识背景。同时加强课外阅读,坚持每天阅读报刊上一定数量,哪怕是一篇千字时文(美文)、散文或微型小说、寓言故事等,如同任务型阅读一样,这既可增加阅读积累和感悟,提高认识水平,又可培养语感。
  
  三
  
  尽管高考写作的终极目标是用同一标准来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但在平时,对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却要有不同的写作要求和目标定位,这是由学生写作实际水平的差异所决定的。不仅如此,还要能根据高考作文的写作要求(标题、角度、立意、文体)和评分标准中涉及的评价要素(内容、表达、特征、文面)以及评分细则等几个方面,全面衡量和了解学生的写作状况,对学生的习作进行比较客观准确的评判,对每位学生写作中的优点尤其是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都能力求了然于胸。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既有共性的,也有个性的,因为即令作文水平相当,得分相同,问题也许迥异。了解学生写作的个性差异,有利于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加强写作教学的针对性,从而提高写作教学的整体效益。
  
  四
  
  尤其是写作哪种文体,要让每位学生都有适合自身的准确定位。我们老师要尊重学生文体选择的自由,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不要将自己的写作好恶强加给学生。同时要引导学生重视文体规范与典型写法。关于文章的写法问题,古人说“文无定法”,可大体则有。中学生训练的四类文体(记叙、议论、说明、实用)中,应用文有一定的格式自不待言,其他体裁的文章又何尝不是如此?比如,就议论文而言,总的来说通常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展开论述,亦即回答“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怎么办”等问题,这就形成了“引论”、“本论”、“结论”的结构模式。具体到某一题型又有相对的定式,如此等等。
  
  五
  
  影响或制约学生写作水平提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主观与客观、内部与外部,作为老师,不仅要遵循写作的内在规律,也应关注一些非智力因素,如学生的写作心理、写作态度和习惯等。对于写作,有三大问题需要解决,即“写什么”、“怎么写”、“是否爱写”;“写什么”、“怎么写”人们关注得多,却往往容易忽视“是否爱写”或者说“是否愿意写”这一问题。而这一问题是写作的动力问题,缺乏动力的写作是被动的,毫无生机和生命力的!
  
  因此,我们做老师的,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写作愿望,鼓励学生根据个人的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千万不要或要尽量避免按自己的意志去强制学生写作,这种强制性行为是非人文、非理性的。多给学生一点写作的自由,这也便于学生的写作能张扬个性,施展才华,发挥独创。《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的要求就特别强调:“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对学生平时作文的评判,切不可像高考一样一锤定音,要重视发展性评价,善于发现和肯定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写作热情。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写作亦然。
  
  六
  
  高三作文需要标本兼治。治本,就是加强写作的基本功训练;治标,就是加强应试技巧以及文体规范的训练。治标源于治本,治本更为重要。然而,现在的情形通常是,重视了应试技巧和文体规范的训练,却又忽视了写作的基本功训练,结果导致不少学生甚至连写作的“三基本”(中心基本明确、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都未能达标;更为严峻的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就是一些最起码的书写规范要求都不合格,这又怎能从容应对高考?高考作文命题的基本原则,一是“让你有话可说”,二是“让你猜不着”,然而如此说来,“让你有话说”,你未必“说得好”;即使你猜着了,又能如何?所以,解决这一问题乃是当务之急。
  
  七
  
  写作训练的核心是语言和思维。避开语言不谈,单就思维而论,写作所追求的也正是一种理性思辨与创造想象高度融合的境界。《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在谈教学应重视的问题时强调指出:“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重视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语言和思维不仅地位突出,也是高考语文的考查重点,历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写作的发展等级部分提出的与语言和思维密切相关的“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等考查目标要求,无不说明这一点。因此,我们应努力克服目前写作指导中普遍存在且较为严重的单纯的技术主义倾向,重视从发展语言尤其是思维的角度进行写作训练,否则,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作文教学高耗低效甚至无效的问题。我们不是不要应试写作技能的训练,但诸如过去的那种盲目追风“一窝蜂”写古人以及“一句话通吃历届高考作文题”的模式化套作倾向,无疑是一个缺憾,是本末倒置。
  
  八
  
  要引导学生对写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诊断和反思。即使从训练的技术层面上讲,也不应只是关注“写什么”、“怎么写”等问题,还应关注“不该怎么写”。要言之,即从反思的角度,用审视的眼光,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错误归因,引导学生弄清自身写作存在的问题(薄弱环节)在哪里,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什么,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途径又是什么,并明确需着力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从而走出写作的误区。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修改升格练习或能力提升的二次训练。
  
  九
  
  写作需要创新,我们固然要研究“写什么”、“怎么写”乃至“不该怎么写”,还要引导学生探究“还可怎么写”。创新不是一句空谈,其关键是勇于探索,学会“变通”,诸如,变换视角,变化手法,逆向求异,辨证思考等。这样,面对熟悉的话题,才有可能另辟蹊径、独树一帜,写出新意和创意。高考满分佳作大多是创新的典范,要研究它,寻找其共性,探寻其规律,在平时的写作实践中认真加以借鉴。现在有不少关于高考作文创新的理论,可谓精彩纷呈、新颖独到,但要能学以致用,因为“理论是灰色的,实践之树常青”。我们不否认写作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可再多的理论,如果不付诸实践,也只能是纸上谈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高考应试作文尤其如此。
  
  十
  
  写作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工程,它有自身的规律,写作水平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十月怀胎”,要提高写作水平需要有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是渐变的,不是速成的;它需要循序渐进,尤其是长期的生活积累、阅读积淀和写作实践。然而,尽管如此,但就写作技能包括写作的基本规范而言,通过短期集训却往往能起立竿见影之效,而这对提升学生写作的应试水平,换言之,即提高应试得分却很是管用。所以,即令是考前一个月,作文教学也不可“无为而治”,要摒弃“不作为”,打破“定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