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形势下对思想教学的思考

2019-11-11 06:05:45

  《普通高中思想课程标准(实验)》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错误取向;要改变唯知识论的现状;要注意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方式上,新课改强调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提倡情境教学、启发式教学、活动教学,倡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但在实施过程中,很多教师并不能深刻理解新课改的精神实质,片面注重形式,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反而没有达到中学思想教学应有的效果。本文就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谈几点体会和思考。

  思考一:学生“学”是否可以取代教师“讲”

  有人认为新课改形势下应该把时间还给学生,教师根据教材重难点提出几个问题或几个观点,然后让学生自学,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体现其主人翁地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实际上这种观点是对新课改本质的一种曲解。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这是正确的,是符合教学规律的,但并不能由此就否定讲的作用。讲,是一门艺术,会讲是一种能力的体现。教师要靠讲、靠语言来组织课堂、引导学生,“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讲何以解惑呢?我们不应该回避讲,当然讲要讲到当讲处,当长则长,当短则短,恰到好处。我们的问题不在于讲得太多了,而在于讲得不够好。启人心智、解人疑惑、激人进取、导人以行的讲是完全有必要的。一方面,大多学生的知识、经验、能力相对欠缺,另一方面,学生的自觉性不是很高,自治能力较差,对自主学习的适应性不强。没有教师指导的课堂是无法想象的。

  思考二:教师是否讲得越少越好

  新课改要求思想教学要彻底改变“灌输式”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要建立和形成能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方式。转变教学方式,把学习变成开启心智、提升能力的过程,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但是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有种观点把教师讲授和学生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对立起来。事实上,知识、能力和情感组成了一个金字塔,在这个金字塔中,知识在最底层,情感和能力的培养必须以获取知识为前提和基础,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能力和情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新课改不是忽略知识的传授,只是传授的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和方法应该视教学内容而定。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例如一些非常专业、难以理解的概念已经超出了学生自学理解的能力,使用讲授的方式也是未尝不可的。

  思考三:多媒体是不是可以取代板书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一些较抽象的概念、原理,提高学习效率。总之,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对于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有一定的意义。但是当前有一种观点完全否定板书,把多媒体当成新课改的制胜法宝,一用到底也是不恰当的。作为教师,应该学会用一分为二的眼光看问题,事实上,多媒体和黑板板书各有利弊。多媒体内容丰富、趣味性强,但是在整体把握教学内容方面却不如黑板板书。而且一个班级的学生资质会有所差别,板书有利于资质较差的学生边学习,边巩固,便于学生回忆和把握整节课的知识结构。

  思考四:活动是否越多越好

  所谓活动教学法,也称活动型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教学情境,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设置,让学生凭借自己的能力参与阅读、讨论、游戏、学具操作等活动去学习知识的课堂教学方法或过程。特点是学生参与活动,通过听觉、视觉、空间知觉、触觉等在大脑指挥下协同活动而获取知识。但是一些教师却把新课改完全等同于搞活动,把活动当成了目的。事实上,真正上好活动课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非常之高,教师需要做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例如学生积极性的调动,相关素材的准备和课堂的精心策划。但是很多教师并没有理解这一点,结果课堂很热闹,学生活动得很开心,教师教得很愉快,但是课后发现学生对教学内容知之甚少。有的课堂活动很多,但是准备不充分,脱离学生的实际能力,学生“无话可说”,出现冷场的局面。

  总之,新课改是符合国家发展需要,顺应时代潮流的,但如何正确认识新课改的要求和实现新课改的本真目的是我们值得反思的问题。新课改强调的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改变传统教学中一些不合理的做法。新课改并不是对传统教学的完全否定,而是在传统教学方法上的一种改进,换言之,一些传统教学的内容在新课改形势下是值得借鉴和吸收的。正如改革开放总设计师所说:“不管是白猫还是黑猫,能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不管是不是属于传统教学的内容,只要能更好地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就是好的教法。完全否定了传统教学,新课改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且,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很多相关的改革没有跟上,例如教学评价标准的改革等。在这里也希望能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