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冯为民
“宽”指横的距离大,范围广;“窄”指横的距离小,范围小;宽与窄互为相对。文本解读需要宽度,提倡能将文本放置在相对广阔的文化背景中,运用多种思维模式,不断变换视角审视文本的作者原意、作品意义和读者解释。有宽度的文本解读才有厚度与高度。文本都有“所指”与“能指”之别,“所指”是作者初衷,“能指”是文本内在张力,任何文本都潜藏着问题与意义,都具有多元解读的空间,经典文本更自有其内在张力,其文本意义具有开放性,文本的内涵和意蕴具有“多义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其丰富的人文内涵永远处于与解读者对话的意义生成过程之中,这也为宽度解读提供了客观可能性。文本的终极价值本具有多层取向,也召唤着从多个角度解读文本,期待达成对文本意义的拓宽和深化。有宽度的解读要求语文教师有丰厚的学养,能站在一个宏阔的开放的视野下,借助掌握的多方面资料辅助文本解读,能多视角、多视点深入文本所呈现的文化“生态”,从文本内涵、作者情感、表达方法等方面多加体悟,对文本作出既富有创造性又符合文本实际的解读,并获得深切的感悟,尽可能全面地理解其丰富的意蕴,以实现文本应有的多元价值。有宽度的文本解读需要博采众家之长、兼收并蓄而又不迷失自己,在参照前人文本解读成果的基础上,潜心会文、与文本真诚对话,不断过滤、提炼自己的观点,形成独特的见解,以便在教学中引领学生进行宽度文本解读,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
对文本的宽度解读尤其要把握好一个“度”的问题,语文教师一定要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把准文本的教学价值,面对文本生成的多种意义能睿智地引导学生自主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善于把静止的文化载体转化为富有独特教育意义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充满先进文化引导的氛围中深受感染和熏染,并以此形成道德感、理智感、审美力和意志力。文本虽然有张力,但文本解读却不是无限的,文本意义不该在无休无止的漂流中不尽地繁衍,如丧失了解读的尺度必将导致解读的失控,无限的衍义只能扰乱文本的正确解读,使文本陷于虚无。如果文本解读者的权利得到了过分夸大,任其天马行空,种种离奇同时又很无聊的解读可能毫无节制地一拥而上,迁就“读者解释”可能就会与作者原意和文本所呈现的意义背道而驰。德国接受美学家伊瑟尔说:“文本的规定性严格制约着接受活动,以使其不至于脱离文本的意向和文本结构,而对文本意义作随意理解和解释。”文本解读要有宽度,但要“宽而有度”,即“有限的宽度解读”。
文本解读有时也需要“窄”。文本都是特殊的存在,具有不可替代性,文本总是传递着作者一定的意愿,总凝结着作者一定的价值追求和审美趣味,并期待着与读者产生心灵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从而激发共鸣,而符合作者本意的正确解读并非随手可得,有时文本意义只有通过独特视角的解读才能超越文本的字面理解,触摸到文本深邃的思想魅力,理解其隐含的深意,解开其深藏的文化密码。因此,有时窄度的文本解读往往更容易走进文本,即在解读过程中可以选准一个角度把文本读深、读透,读出文本的本来面目和文本中蕴涵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借助“历史学解读法”去解读苏洵的《六国论》,以作者的生活经历、创作意图和动机为解读出发点,以恢复作者的原意为解读目的,就会自然能透过文本发现作者的深沉忧患意识;再如用精神分析法更容易读出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所投射的内在欲望的升华和潜意识的转化,表达的是人们必须重视当下、重视此在、重视过程的生命伦理。
但一旦进入语文阅读层面,就必须讲究文本解读的宽与窄之度。有时宽度解读能使文本从作者的垄断和控制中解救出来,摆脱作者对文本的控制和垄断,文本因而获得了独立的地位,使文本的文化价值不断增值,但如果越界与泛化就只能使思维出现偏执,妨碍对文本的真阅读和解读泛化,价值观出现模糊;有时窄度阅读更能捕捉文字背后的隐含信息,更能揣摩透文本中的重要的暗示或提示,获得审美的愉悦,但如果太黏着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只顾解读文本本身的某一面,却不能发现文本所呈现的生活丰富性和世界的绚丽多彩。阅读教学中,学生有着不同的心理需求和解读期待,教师在引导文本解读时只有找准文本对解读的限制和解读自由度之间的契合点,尊重作者原意而不囿于作者束缚,重构文本意义而不背离文本客观,才能使阅读教学显示其特有魅力,才能会给语文课堂带来活力。如教莫泊桑《项链》时既可从玛蒂尔德形象中解读出人不可有虚荣心,否则是要付出代价;也可从玛蒂尔德形象解读出“守信用”的美德;还可从玛蒂尔德身上解读出为摆脱家庭困境甘愿经受苦难的牺牲精神;当然也可解读出“人的一生多奇妙啊,一件小事可以成全你,也可以毁掉你”的命运偶然性。但如果从人类共有的“虚荣心”而解读出正是“虚荣心”成就了玛蒂尔德的非同寻常多种高贵品质就宽而失度了;如从《窦娥冤》仅解读出“窦娥是一个善良的野蛮人”就显然是窄而失度了,甚至是典型的异化了。
如何避免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的宽与窄失度呢?借用《论语?子罕》中的话来说就是:“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即在文本解读时不主观臆测、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自以为是。依托文本又不囿于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