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政治课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2019-10-20 07:44:26

  在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风生水起,无论是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也好,还是教学模式的改革也罢,关注的焦点无非是学生、教师和教学过程三要素。的确,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相互的过程,学生只有在教师引导下,形成独立的良好学习习惯,让学习过程成为自主过程,那么,效率才有可能提高。笔者认为,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习惯的养成尤为重要。教学是交互过程,学生是否听懂了,是否参与了思考,是否能在不懂的情况下发问,是否会合作,是否会学以致用,这些都是习惯培养的重点。

  一、师生互动,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

  在新课改中,一些教师片面理解新课程的理念,认为应该将课堂完全还给学生,于是,课堂教学中不是以多媒体来进行展示,就是让学生进行讨论,甚至一个小小的问题,和教学目标相去甚远的问题也要花费大量的课堂时间进行交流。更有甚者,在一些公开课和示范课中,教师带领学生讨论得好不热闹,而事后发现,学生并没有学懂,教学目标达成也不尽如人意。原因何在?

  将课堂还给学生是提倡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或看法,而不是“放任自流式”的“放手”。学生要学习,光靠看不行,光靠说也不行,还要在看教材和说观点中学会去倾听。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听的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首先,学生要明确听的要求,要“会听”,听出别人所讲的话的重点。如教师在用例子来讲述观点的过程中,如何找到例子和观点之间的契合点,这就需要认真听了。其次,学生要学会在听中思、听中悟。要让学生学会在倾听中将别人的观点和自己对比,这样听才会更加有效。

  二、启发引导,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习惯

  教学的过程其实更多是引导的过程,教师所要做的,不是将学生当作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呆呆地听教师讲,乖乖地记录教师所讲述的知识点。相反,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维,能根据外界的刺激而做出理性的反应。同时,知识的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质疑和拨正的过程。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问题来引导学生,让学生在问题中学会质疑,在质疑中生发出自己的理解,从而获得知识的构建,形成技能。

  要培养质疑的习惯,首先,教师在课堂中要创设民主的氛围,树立师生平等观,尊重学生人格,顾及学生感受。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说。很多时候学生对老师或同学发表的观点有自己的理解,但因多种原因而选择了沉默。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动态,引导他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形成良好的质疑习惯。

  三、交流探究,培养学生乐于合作的习惯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更喜欢让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随着社会的发展,合作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在教学中,利用交流探究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合作习惯,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有利于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习惯,首先,要从交流活动做起。在交流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从别人的观点或方案中取长补短,让学生在合作中获得成长,从而乐于合作。其次,要利用合作的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众所周知,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强,极好面子。因此,在合作中,教师要利用小组成员的力量来为个体创造一个展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在获得成功满足感中去乐于自主学习。同时,教师还要利用小组间的竞争增强小组的凝聚力,为学生在小组内合作提供外在刺激,让学生积极参与合作。

  四、联系生活,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习惯

  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必将应用于生活,特别是这种具有实践性的科目,培养学生用观点来分析生活的习惯更是必不可少。

  要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习惯,首先就得将教学和生活联系起来。当然,在教材中也有很多生活实例,教师在教学中应灵活运用这些实例,将实例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从生活出发来总结归纳出理论,再以理论反观生活,从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其次,教师要善于以生活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形成应用观点的习惯。如在《在承担责任中成长》的教学后,教师引用了一个生活案例:“在一次学校评先进活动中,班长隐瞒了有的同学交作业拖拉的事实。某同学说:‘班长这样做是为了维护集体荣誉。’”根据该案例对学生提出问题:“该班长这样做真正维护了班级荣誉吗?你怎么看?”从而引导学生用“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的知识点来解决问题。

  我们甚至可以毫不避讳地说“习惯决定成败”,特别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以多种策略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习惯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