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失败孙中山反思教训:扩张党务才能有胜无败

2019-11-05 16:32:46


  核心提示:1919年10月,为了吸纳更多的“五四”青年,孙中山将中华革命党改名为中国,并重订。但此时党务尚不能在国内公开,以故此次所定规约几全注意于海外。1922年6月,叛变。孙中山再次深思反省:光靠军事的进行,革命事业未必能成功,而扩张党务则是有胜无败的。
  一般的看法,1924年中国的改组有一个发展演变过程。如李剑农认为这一过程起自1919年,完成于1924年,并把这一过程分作三个阶段:1919年由中华革命党改名为中国,确定党的名称,是第一阶段;1923年预备“容共联俄”,是第二阶段;1924年实行“容共联俄”,完成改组,是第三阶段。
  1919年至1924年,中国的确一直处在“改组”过程中:1919年10月确定中国名称,颁发《中国规约》,1920年11月修正《中国总章》及规约;1923年1月在上海召集中国“改进”大会,发表《中国宣言》,宣布《中国总章》,完成党务“改进”;1924年1月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中国全国大会宣言》和新的《中国总章》,完成“改组”。
  5年之中,4次颁发和修正。如此频繁而持续不断地进行党务革新,在历史上可谓绝无仅有。尤其是1923年1月的“改进”与1924年1月的“改组”仅相隔一年(实际只相隔10个月),而两次都是郑重其事地开大会、发宣言、制订新,实在令人费解。学术界较普遍的看法,认为1923年1月的“改进”是1924年“改组”的开端、前奏和预备。然而,对两次所颁文本细加比较,即发现这一说法很难成立:1923年“改进”时所订,其文本格式显然与1919、1920年所颁规约、总章属同一“模板”,而1924年1月“改组”时所订,则系以1919年俄共(布)第8次全国代表会议所颁《俄国(布尔什维克)章程》为蓝本(下节对此将作详细讨论)。两者迥然有别。若“改进”是“改组”的前奏和预备,那么后者似无必要重起炉灶,最多在一年前所订的基础上修订即可,在组织形式上不应有如此大的变易。
  事实上,“改进”和“改组”,是两次内容迥异的党务革新。
  自同盟会以来,即是一个组织松懈,纪律欠严的组织。曾对同盟会结盟时的“疏阔简易”情形,有过一番感慨:“党与党员,不能收以身使臂,以臂使指之效,即亦不能深入群众而领导之。党员之贤者,笃于所信,其牺牲献身之精神,曾令闻者兴起,不可磨灭,然亦往往出于自动,而非党的行动。知识阶级以为自由平等为一般伦理要求,惟同盟会之疏阔简易,能与适合,然犹不免于‘机械’之疑,‘专制’之谤,则近人所谓‘铁的纪律’,更何言之。”辛亥革命后,革命党人更多迷失革命宗旨,纪律约束荡然无存。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成立中华革命党,试图“以精致之规则,律之整之”,然而因按指模宣誓而遭部分党人强烈反对。1916年袁世凯死后,中华革命党本部迁回上海,随即发表公函,声称“今约法规复,国会定期召集,破坏即终,建设方始,革命名义已不复存,即一切党务亦应停止。”党组织于是又复涣散。1917年之后进行的运动,以兵力向北洋军阀争正统,一般人只知有孙中山以广东地方力量与西南军阀相结合的势力,本身则鲜为时人所提及。此后,孙中山一直在寻求一个比较完备的组党方法。1919年10月,为了吸纳更多的“五四”青年,孙中山将中华革命党改名为中国,并重订。但此时党务尚不能在国内公开,以故此次所定规约几全注意于海外。1922年6月,叛变。孙中山再次深思反省:光靠军事的进行,革命事业未必能成功,而扩张党务则是有胜无败的。
  孙中山决心再次重整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