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是培养学者型、科研型中小学教师,促进其专业化发展的必要途径,也是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重要手段。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当前中小学教师在教育科研活动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一般号召多,具体落实少
在中小学中,许多人对教育科研的现实意义和长远价值都缺乏正确的认识。一些学校的领导担心开展教育科研活动会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降低学校在考试和升学中的竞争力。一些教师也认为自己已承担了十分繁重的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无暇再顾及教育科研;同时,他们对教育科研的实效性也心存疑虑。
因此,尽管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开展教育科研已成为学校的一项基本职责,教育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也开始成为评估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但很多中小学的领导和教师仍只是为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评估和督导而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的。这种迫于外在压力的学校“教育科研”,完全流于一种形式,沦落为一种应时应景之作,于是普遍出现一般号召多、具体落实少,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
二、立项课题多,结题成果少
然而,一些学校搞教育科研只停留于课题的申报和立项上。表面看来,学校领导积极动员,广大教师争先恐后地申报课题,人人都有立项课题。其实,这种泡沫式的虚假繁荣背后,所蕴藏的是课题选择的主观性、盲目性和随意性。由于这些申报立项的课题事先没有从本校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也没有经过认真思考、严格选择和科学论证,因此根本就没有什么研究和应用价值。其中有的课题本身就是一个虚假问题,没有什么科学的立论依据;或者由于论证过程不严密,设计的技术路线和采用的研究方法不合理、不科学,因而在实施过程中才发现因缺乏可行性、操作性而很难深入研究下去。
这样做的后果,必然是立项课题多、结题成果少,造成了人、财、物等的浪费。这种现象在近年中小学校中并非少见。
三、一般性的成果多,有指导价值的成果少
教育科研作为一种创造性的认识和实践活动,衡量其价值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其成果有否创新性和指导性。可是,当前中小学通过开展教育科研所获得的,多是一般性的成果,而有创新性和突破性的且对教育教学实践有直接指导作用的成果则寥寥无几。
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受认识和观念等因素的制约,教育科研还没有普遍转化为广大中小学教师的自觉行为。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高,这样的研究状态很难出精品成果。二是相当一部分教师教育理论素养不高,教育科研能力不强,教育科研知识欠缺等,因而阻碍了高水平成果的取得。三是缺乏专家的引领和指导,许多学校自行开展的教育科研都欠缺科学性、规范性,专业化程度不高。这也是影响当前教育科研成果价值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理论构思的多,解决实际问题的少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比较具体且有很强的实践性。这就要求依据本校或本学科实际工作的需要,选择具体的涉及范围较小的问题来研究。而且,开展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并提高其质量。
然而,我们在当前中小学教育科研实践中发现,很多课题研究都还仅仅停留在一种理论构思和逻辑推导上,而有物化成果、能解决具体问题并具有指导价值的不多。
五、以经验总结为成果展示形式的多,以学术论文为成果展示形式的少
当前中小学教师由于缺乏专业引领和理论指导,其研究成果更多的是一些工作总结和经验之谈,既缺乏理论色彩和学术价值,又缺乏对教育教学规律的深层揭示,从而给人的总体感觉是深度不够、层次不高、水平较低,难以发挥指导性和启迪性。
六、撰写论文的多,实验探索的少
综观当代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教育科研成果,无一不是产生于长期的且有科学理论指导的实验探索。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科夫提出的“发展教学论体系”,就是对长达20多年教育实验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也是研究者在前苏联各个加盟共和国进行了长达10多年的实验改革提炼而成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的“结构教学论”,也是多年教育实验改革之集大成。
但反观我们许多中小学教师,由于受功利主义倾向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往往急于撰写一些论文,拿出一些立竿见影的“成果”,而不愿意沉下去踏踏实实地作一些长期的对比和研究。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及由此写出的论文,缺乏实质性和科学性,更遑论指导性和启迪性了。
七、源于外部压力的多,发自内在需求的少
当前一些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活动更多的是源于外在的压力,而非发自内在的需求。他们有的是因“学校有要求”而参与教育科研的,有的是出于撰写和发表论文以在评职称和评优中加分的动机而去参与教育科研的,也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只是出自“别人都在搞,我不搞就会吃亏”这样的心态的。因此,他们很难积极、自觉地参与教育科研活动,并真正成为教育科研的有心人。
八、依*专家搞科研的多,自身开展校本研究的少
中小学教育科研离不开专家的指导,尤其是在研究起步的阶段,专业引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我们发现,一些中小学的校长和教师似乎认为,教育科研是专家和教育理论工作者的专利,中小学教师没有相应的能力、素质和条件直接搞教育科研,只能配合教育研究人员搞一些研究,甚至只是为他们提供研究的素材、对象和场所等。因此,他们没有依*自身力量开展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校本研究,即根据本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设计研究课题,并通过研究和实验去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本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同时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总之,教育科研对促进中小学教师从教书匠向专家型、研究型教师的转变,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因此,认识并解决当前中小学教育科研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素质,使中小学教育科研健康发展,应是当前中小学在实施新课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