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高考改革的价值追问

2019-11-17 11:36:15

  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外语考试实行“一年两考”以及探索外语社会化考试等问题一度引发社会争论,迄今未绝于耳。

  在“众声喧哗”之中,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外语高考改革作为新时期我国深化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问路石”,对整个教育事业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外语高考改革,不仅是一项重要的外语教育政策,同时也是一项事关国家人才选拔考选制度的公共政策。

  为什么要启动这次改革,改革举措能否被接受、面临的风险何在、改革能改变现状吗?这些问题都直接指向外语高考改革的价值取向这一核心问题。

  “减负增效”——外语高考改革的价值选择

  公共政策学认为,任何政策都是价值负载的,而价值选择是政策的核心和灵魂,它承载着质量、效率、公平和可选择性等价值标准,是推动政策变革的一个重要原因。虽然有关部门没有特别说明,我们认为本次改革的重要动因正是源于此种考虑。

  外语高考“存废”的主要争议点并不在于外语教育是否有必要的问题,社会上一度盛行“外语无用论”或是“外语挤压母语空间”的论调,这些论调是罔顾事实,缺乏现实调查和科学依据。

  真正令人忧虑的问题是:外语高考是否违背了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人们不禁反思,将外语作为决定千万考生高考命运的重要科目之一是否值得?和其他科目一样,外语高考“指挥棒”效应是否有助于提升教育的质量?是否兼顾教育的公平和效率问题?再者,能否给考生“可选择”的机会,不需要再“一考定终身”?

  所以,外语高考改革体现出政府提高教育质量、促进社会公平和效率的价值倡导。正是基于外语教育的公共价值属性,国家对外语教育发展具有不可推卸的公共责任,所以希望通过外语高考改革实现中国外语教育的“减负增效”,均衡发展,提升国民外语能力和文化素养。

  “知易行难”——外语高考改革的价值合法性

  从这次外语高考改革的内容可以看出,教育主管部门确实希望有所作为:一方面,方案提出“一年两考”,尽量减少像高考这样大规模、高风险考试带来的系列社会问题,给考生以一定的选择权;同时逐步探索外语社会化考试,正确引导教考分离。另一方面,以“增效”为目标,高考将推进笔试和听说并重的考试,重点考核外语应用能力,引导传统应试外语教学向应用外语教育转型,提高外语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应该说,这些改革举措本意是合理的。然而,知易行难,从宏观政策文本中,我们没有看到具体、可操作性的内容,不免对这些政策能否实现其“减负增效”的初衷产生疑问。

  比如,外语社会化考试的可行性就值得怀疑。尽管国外有众多的第三方考试机构提供语言测试的成功经验,但是,国内目前恐怕还找不出一家具有这样资质的社会化考试机构。即便有这样的机构,从建立、调试、运行到市场化运作,再到社会接受其权威资质,这个过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

  再以加强听说测试为例。以目前不少边远山区的师资水平和硬件条件看,推行的难度极大,如果以全国统一外语听说能力考试形式进行的话,这无疑将会是这些地区的考生处于不利的位置,又何谈考试的公平性?!

  “任重道远”——外语高考改革的价值有效性

  公共政策经验告诉我们,但凡重大公共政策出台、调整或是改革,在确定价值取向后,必须启动科学决策过程,包括对政策过程整体动态发展过程的价值约束和监控。

  外语高考改革的价值取向应当主导政策决策和执行情况、政策的评估、评价和调整阶段,综合全面考虑外语教育政策的效能。深化外语高考改革,是一个外语教育政策变革的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

  检验价值有效性标准,可以判定外语高考改革是否与教学实践相互衔接,审视并监督在新高考改革下,外语教育“费时低效”是否改善?应试外语教学是否“涛声依旧”?外语课程、教学、师资和资源投入等等具体环节是否能满足高考新形势?关注并解决这一系列具体政策相关问题,才是深化高考制度改革的关键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