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应紧密联系生活

2019-12-10 18:36:29

  作者:江西鹰潭市第一中学 黄笑懿

  语文来自生活,生活是语文的源泉。语文这个交际工具是生活化的,是有灵性的,有色彩的。从当代语文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来看,现代语文教学应该遵循的一条准则是:语文教学要回归生活,从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提高。

  一、教师的生活性

  教师要把自己作为生活中的人的真实体验贯彻到教学中,使教学不脱离生活。人在生活中,教在生活中。如,在引导学生理解庄子的无为思想时,教师说:“我非常羡慕庄子的境界,但说句老实话,目前我还是无法达到老庄的境界,因为我还要想着评职称。”这样,教师的生活感悟就会帮助学生从生活的角度理解这种抽象的哲理思想,进而使学生能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读出自己的感悟。再比如,当谈到关于父母的话题时,教师不避讳说起自己对父母的亏欠,年轻时的不懂事,而今也未用语言表达过感恩,悔恨又犹豫的心情。真情流露,学生十分动容,反而替老师出谋划策起来。教师进而引导布置作文,效果很好。

  实践证明,教师注意在教学中体现出自己的生活性,并有机地结合教学内容,不但能使教学事半功倍,还能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因为教师坦言自己的人生经历,师生关系也更加亲密。在收获学生信任和尊重的同时,语文课也焕发勃勃生机。

  二、文本的生活性

  文本是生活中的人写的生活中的事,同样离不开生活。要理解文本一定不能脱离生活。

  在阅读教学中,从作者及其写作背景入手,最便于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在学习《老人与海》一文时,笔者将海明威曲折顽强的一生、作品的创作背景及文中“硬汉形象”作了详尽的介绍。学生对生活中的海明威深感震撼,带着好奇和崇拜,学生很快进入到小说的情节中,对老人的行为和精神有了具体的认识,对小说的主题“老人是失败者还是成功者”的思索也能结合生活实际各抒己见。课后,不少学生找来原著细读,对海明威的其它作品也很感兴趣,实现了语文学习的拓展性。

  所谓“识其人,亲其文”,文字背后的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自觉主动地亲近、探究文本。教育家陶行知说:“教师的责任并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教师适当加以方法引导,这也是陶先生所说的“教学”的一条途径吧。

  文本本身也是充满生活元素的,把这些生活元素适当地挖掘出来,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的多彩,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丰富有趣。

  教学巴金的《小狗包弟》时,讲到“它不咬人,见到陌生人,在大门口吠一阵,我们一声叫唤,它就跑开了……它会进来作几个揖,讨糖果吃,引起客人发笑……”这一部分,笔者让学生想一想自己家的狗或其它宠物的一些行为动作,把它们表达出来,然后对比文本,揣摩写作特点,学会怎样把生活中的素材变成文章。

  当学生把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文本相结合的时候,会点燃思维的火花,在文本与生活的对比中,理解课文的内涵。

  三、写作的生活性

  写作是件难事,可是当人们处在人生的重要时刻,或经历了一件久久不能忘怀的事情,心情难以平复时,用笔记下这个时刻、这件事、这种心情就显得那么自然且迫切了。因此,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或许可以说“在生活里作文,为生活而作文”。创作源于生活,写作不能脱离生活,脱离生活的写作会让学生无话可说,说假话,说空话。

  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不该华而不实,急功近利,以致只是重视“怎么写”,忽视“写什么”,以讲代写;重视方法技巧,忽视心灵启迪,导致技巧凌驾于灵魂之上。我们应当多让学生观察体验生活,阅读思考人生,培养学生的语感、灵感、情感。

  例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做“每日一事一思”的练笔,积累生活素材;还可以做“每周一言一思”,学习他人的生活智慧。而大作文的训练也侧重结合生活,多以身边的人、事、物为话题。笔者前辈的例子就很值得学习,他曾布置了一篇作文“为本市‘人民公园’建言献策”,我当时以为这实在难写,不料,翻阅学生习作后,也着实吃了一惊。原本认为他们小小年纪不会思考,看平常作文议论也是套话、大话居多,还生硬得很,不想这次作文却见不到这些,写得很具体,细微之处甚至连我也一时想不到,思考议论也实在得很,一些意见还十分中肯。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的影子,语文课堂就要找到这二者的契合点。这样,对学生而言,语文学习就会变成自觉,成为一种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