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文史结合,提高学习兴趣-以《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为例
2019-10-29 20:13:03
历史学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科目,、经济、思想文化、天文、地理、物理、化学、医学、美术、音乐、生物、体育等方面的内容在历史教材中均有所呈现。历史因其综合性强,故而见其博,但限于篇幅,对诸方面的知识仅是简单的概述,未能见其深。学生需识记的知识点较多,往往难于理解,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加强与相关科目的联系。而语文教材中无论是人物传记、诗词歌赋或是戏曲小说与历史均有很大的联系,语文课文对于学生加深对历史的理解是非常适合的载体,所以加强文史结合教学尤为必要。
从考试的角度也能看出二者之紧密联系,以广东省高考为例,近五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分别是:《晋书•周访传》、《宋史•李迪传》、谢黄之《后登陆》、葛虚存之《清代名人轶事•将略篇》、《清史稿•陶澍传》,其中《后登陆》是关于明成祖朱棣的事迹,这些试题以人物传记居多,和历史有紧密的联系,但可以用来考查语文。而在高考历史试题中,用唐诗宋词元曲等来考查历史知识的例子也屡见不鲜,可见文史联系之紧密。本文拟以岳麓版历史教材必修三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为例,来说明文史结合教学之必要性。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教学目标:
1、了解百家争鸣的代表人物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孙膑等人的主要思想,能够区分诸子各自的主张;了解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及各家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2、通过了解各家主张的异同,培养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辉煌灿烂以及思想文化在争鸣和碰撞中不断发展的规律。
教学重点:孟子、庄子、韩非的思想及其影响,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庄子的思想及各家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历史教材只是对诸子的思想作简单的介绍,以孟子、荀子和庄子三位思想家为例,课文对孟子的思想有如下总结:仁政学说—孟子思想的核心。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性善论—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人的修养和义利观;荀子的思想:礼法并施,王霸兼用。“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庄子的思想:“齐物”,“逍遥”,天与人“不相胜”。在文学和美学方面也有较高的成就。
历史教材一方面能使学生对诸子百家有大略的认知,但因其概括性强、抽象,学生对诸子的思想往往一知半解,且易混淆。
在学习的过程中,若能阅读诸子百家的一些著作,则能加深对历史的理解,而语文课文恰能弥补此方面之不足。广东省高中语文相关的课文有必修4第四单元孟子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荀子的文章《劝学》和推荐阅读《论语》和《孟子》,必修2第四单元庄子的文章《逍遥游》。以庄子的思想为例,“齐物”、“逍遥”、天与人“不相胜”等观点比较抽象,历史课文也只是简单的介绍。可以让学生结合语文课文《逍遥游》,根据这篇文章所表达的主要思想与历史课本讲述内容之关联来体会庄子的思想,这样就易于理解庄子的思想了。同时结合成语典故、诗词等来加深对庄子思想的理解,与庄子相关的成语有“朝三暮四”、“薪尽火传”、“庖丁解牛”、“螳臂当车”、“盗亦有道”、“螳螂捕蝉”、“邯郸学步”、“无为而治”等。通过对这些成语的了解,也能加深对庄子思想的认知。唐朝诗人李商隐的《无题》诗中有“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的语句,可让学生理解“庄生晓梦”的典故来加深对庄子思想的理解。
儒家思想在中国长期以来居于重要地位,语文课文中也有多篇文章涉及于此。以孟子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为例,这篇文章阐述了孟子关于“仁政”的具体内容,阐述了“王道之成”的道理,为梁惠王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美好的社会前景。在孟子看来,要想使民加多就要发展生产,使民住有房,耕有田,吃得饱,穿得暖,还要使民懂礼仪,受教育,君王也必须革除虐政,这样百姓才能来归服。
仁政是孟子思想的核心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孟子会有仁政的思想,当时的历史背景是何状况,把历史背景和孟子的思想联系起来。春秋战国之际,大小兼并战争约500场,会盟数十次,大量诸侯国被吞并,民众深受其害。于是不同阶层、派别的人物,对各种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涌现了许多做出开创性贡献的学术大师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孙膑等,形成了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孟子深感民众生活之艰辛,战争之残酷,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提出了仁政的思想。通过的背景的分析,学生能更深入的了解当时的历史状况,也能更全面的理解百家争鸣。同时让学生联系初中时学习过的《〈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篇文章,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孟子仁政思想的认知。
除了掌握孟子的思想观点之外,也要结合荀子的《劝学》、推荐阅读《论语》和《孟子》、庄子的《逍遥游》等文章及相关的诗词、成语典故等来加深对历史人物的理解,对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孙膑等人的主要思想作比较分析。文史结合学习,学生对当时的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对几位思想家的思想也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摆脱在学习历史时只是简单背诵的处境,对于学生的思想在宽广和纵深方面的提高都会有极大的帮助。这样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应提高文史结合之自觉性。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要对中学语文课文相当熟悉,唯有如此,在历史教学中,才能把相关的语文课文给学生指出来,让学生有意识的把历史与语文结合起来学习。
历史因知识面广而见其博,语文课文是具体的内容而能致其深。文史结合起来学习,有利于把抽象的历史概念具体化,加深对历史的理解。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想象力,感悟社会之进程,促进语文之学习,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以文载史,以史通文的道理。也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养成优良的品格。
相关推荐
- 2015北京高考语文备考指导 2019-09-15 21:05:51
- 常州市第一中学 2019-11-24 08:43:45
- 备战2015中考语文必背文言文之《杂说四·马说》:同步练习题 2019-11-10 19:05:32
- 生命壮歌 2019-09-25 11:18:09
- 湖南省益阳市一中2011届高三一轮复习课件 2019-12-07 19: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