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概念的学习,一般来说总是经历以下五个阶段:
各个阶段的功能或任务分别是:
(1)感知阶段:学习者有目的地感知(观察)典型的化学事实或者感知教师、教科书的语言。如“化学变化“概念的学习,学习时,学生首先感知到教师演示(或学生自行进行)实验,并注意但有关实验过程中的一些变化、出现了哪些新物质。这是概念学习的前提。
(2)加工阶段:在感知化学事实或教师语言、教科书文字信息基础上,对上述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抽象等思维加工,抓住有关化学信息隐含的本质属性或本质特征。如“化学变化”概念的学习,在实验的基础上,学生通过分析明确变化过程中有否新物质生成。并进行综合概括、抽象,明确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
(3)初步形成阶段:在加工的基础上,把加工得到的本质属性或特征概括、类化、推广到化学事物的更大范围,形成概念,作出定义,或者理解和认同给予的定义,使概念符号化。如上述概念学习,学生对化学信息的本质特征或属性进行概括、类化,并作出定义:物质变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化学反应)。
(4)联系整合阶段。初步形成的概念进行判断、鉴别、归属、划分等活动,对新学习的概念进行解释(包括非本质的特征),明确概念的外延,使新概念与已有的概念取得联系,整合成新的概念结构。得出了“化学变化“的概念之后,学生势必将这一概念和过去习得的物质变化、物理变化等联系在一起,形成物质变化的概念网络:物质变化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同时根据实验过程中的现象,明确化学变化过程中往往伴随发光、放热等现象(化学变化的非本质特征)。
(5)运用阶段:在解决问题中,运用所学概念对化学事物进行概括、推理、结实或判断。不断使问题得到解决,而且对概念的认识进一步发展深化,使之更加准确、精细、吩咐等等。如,运用化学变化的特征判断有关变化是否属于化学变化,并在进一步学生过程中明确化学变化的类型、规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