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约等于瞎话?罪魁祸首究竟是谁?

2019-09-15 22:18:10

  对于不少学生来说,写作文是很痛苦的一件事。偏偏作文又在各级考试中占分很多,所以各种针对提高写作水平的训练层出不穷也就在所难免了。但不是每个家长都买范文的账,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从事写作教学研究的一名教授,同时也是学生家长的赵年秀就以万言书的形式致信报社呼吁“救救孩子,救救作文”。报道中说,这位家长以专业眼光对湖南考区的这十几篇范文从主题、内容、结构、形象、意境、用语等方面进行剖析后,得出一个令人惊讶的结论,有近一半的高分作文在她看来并不合格。其中出现的问题五花八门,包括编造虚假情节、用词不当、语病频出、思路混乱、论证乏力等。经常有考生在记叙文中编造苦难的情节,试图使自己的文章更有悲情更有感染力。甚至这些考生会毫不忌讳地虚构母亲病亡的事实,或者描写自己瞎了眼睛。

  说真的,这位家长总结出的这些问题,在很多人看来可能并不稀奇。回想当年上学读书的时光,几乎每个人都能总结出一些自己写作文的“瞎编史”,以至于类似讨论在各公共论坛都已经成了老生常谈。

  记得小学生时代,写作文最常用的话就是“老奶奶,我叫红领巾”。现在说到,仍不免一身鸡皮疙瘩,但当时只好这么写,因为如果你不拔高,不把自己做好事不留名的思想境界搞得像叔叔一样高,作文就得不了高分。曾几何时,也写过真情实感,但付出的代价是没有考上好初中。从此写作文,就算不是胡编乱造,也要“适度夸张”,越是离谱老师越爱看。但唯一庆幸的是,虽然作文中“剧情”瞎编,感情总还是真挚的。也就是靠着这一点,才没让自己彻底走上歪门邪道。据说现在依然是从小学开始就有老师推荐同学们订阅,以“创新”为号召的各类范文参考资料。十几年了,作文教育依然是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那样虚假写作文的老师,也许作为个人早已觉悟,但在目前的制度下,在整个考试的审美驱使下,怎能不如此这般地教导自己的学生?培养个性是好事,可也有获得北大推荐权的示范中学的校长说了,分数高就是最好的素质。在赤裸裸的现实面前,个性只能暂时掩盖起来。这该责怪学生没骨气,还是责怪老师没水平,责怪家长没眼光?

  这些作文指导书不是罪魁祸首,只能说它们从被印刷出来之日就有了原罪。至于这原罪是谁鼓捣出来的,恐怕还要从语文教育的指导思想上去探寻。前不久有消息说,1930年代的开明国文教材受到热捧。一边是老教材被当成宝,一边是新作文假大空,这难道不值得所有人深思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