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飞
教育是一种的慢的艺术,我想课堂也应该如此。
语文教学的本真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中涵咏,在语言文字中浸润自己的心灵。在执教《散步》这节课的时候,我一直在想,我的课堂落脚点应该在哪?听过很多老师上过节课,但总是有一种不畅快的感觉,如同一个谜团郁结在心头,久久挥之不去。对于这节课的主题解读,有不同的版本:“男人的肩膀”、“亲情的伟大”、“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尊老爱幼”、“责任”等等。上课前我觉得课堂不是这样单线的走向,需要师生共同的努力,进入文本的一个新的时空中,把文本最真实的,最能展现的意义挖掘出来。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是摆在我眼前的一个问题,必须在课前要有清晰的思路来化解。如果只是带领学生简单的分析一些语句,采用所谓的美点美读,蜻蜓点水似的文本解读,那太肤浅了,学生们在课堂上也只是一时的热闹,而最终留给他们的是一种激情后的寡淡。
文本的解读,我想有三个角度可以引导学生来做。如果将解读比作“散步”,那么不妨在散步中定神细视,也就是近看看文本,品味细节,在文中一些细节描写的地方进行解读,带领学生掂量词句,斟酌情感。比如一些关键的字词“挺不住”、“熬”、“分歧”等,这种解读只是从微观上来进入文本,但还不能完全把文本背后的意义吃透,把文本自身散发的魅力体现出来。
散步时也不妨放眼远眺,也就是远看文本,即跳出文本来看文本,这样的好处是能让学生有一个冷静思考的境地,能把文本的真实所在发掘出来,这也是学生从宏观上进入文本的一个途径,可以锻炼他们整体考虑问题的意识。
上《散步》这节课前,我作了一个阅读调查,学生普遍感兴趣的不是什么“责任”、“男人肩膀”、“中华民族的美德”等问题,而是生命,他们把目光聚焦到文中大段的景色描写上了,特别是文章中这样的一句话:“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这一句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主要是引出下文,内容上预示着生命的美好。听到学生关注的“生命”二字,听惯了“责任”、“男人肩膀”、“中华民族的美德”等主题解读的我,心头不禁为学生的与我不谋而合的新颖解读而惊喜。围绕着“生命”的主题,我们一步步的“散步着”,在“散步”中,我们不仅对文本作了深入地另类地解读,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解读是“原生态的”,没有传统的束缚,没有“先哲”的影响,有的是我们自我的思想与灵魂在课堂上课飘荡,这一刻,学生的思想放飞了,学生的情感燃烧了,我们在诗意的课堂中对“生命”有了重新的认识。这是生本的课堂,这是本真的课堂,最完美的创新也比最呆板的守旧来的光荣,更何况我的学生的解读还是那样深刻而精彩呢?但很多教师没有抓住,只是把它当做纯粹的景物描写,简单的机械主义教学在我们语文课堂上就这样发生——把学生自己本来可以通过感悟、体验与探讨的文本落脚点给放弃了,惋惜之后让人遗憾。我认为:一堂真正成功的语文课,教师应以自己的睿智和个性,突出语文本位,从学生的内在需求出发,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上出自己的特色。教师千万不能用自己成人的眼光去改变孩子眼中的世界,不要用自己的理解代替孩子的朴实真挚的理解。
这是在《散步》中让学生远看文本并抓住学生在“散步”中生成的一个精彩,如果没有“散步”,以“传统的解读”凌驾于文本和学生之上,否认学生的“创新”,恐怕也就没有这个精彩了吧。感谢在《散步》中的“散步”。
散步时也会遇到艰难之点,那时不妨来一次跳跃,让闲散的行路来一个刺激,也许有不一般的感觉,也就是从深处解读文本,这是文本解读的一个难点,也是我这节课的一个难点,要撇开别人曾经解读过的意义,完全从自己的视角出发,这需要一个爬坡的过程,需要把生活和文本打通,在情境中让学生真正思考,拥有独立的思考精神,这样他们对文本的解读不再是肤浅,不再是单一的了。文本真实散发的意义也就能让他们一辈子铭记。
课堂进程中,学生对游离在文字表面的一些问题都能很好的解决与回答,都能够用文本中的描写和语段来诠释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大家都认为的这篇文章应该的立足点。有人提出,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动机是想写“男人的肩膀”,这个理解或许对于成人来说,有现实意义,能从中找到共鸣。但对于刚上初中的学生来说,这个理解太空洞,所以我把现实中的生活拉到文本中来,这样学生的理解就会有一个参照的对象,情感的也能找到呼应点。
这节课,我首先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后,再用自己认为可以适合本文的感情来读标题“散步”,这样做的目的是在开始就让学生有一个自己的感情基调来感知文章,并以此进入文章。在课堂进行中,我更多的是采用一种唤醒,把“师生双主体”作为课堂的主旋律,这样,不仅课堂气氛和谐,而且解读的视野也不断地被刷新。在课堂进行过程中,我把文本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引入生活情境,用生活的体验来解读文本中语言文字无法展开的情绪。对学生回答的答案,我如同猎人,敏锐地捕捉,并作顺势引导。【这里可否插入一点实践的内容?】这样,整个的课堂师生双方都建立在平等,互相点亮,互相启发的状态中,文本真实的意义也就随着师生双方的共同探讨和挖掘慢慢浮现在课堂之上。
为什么我对学生和自己的“生命”之高度的解读而惊喜?作者缘景生情,之所以想到“生命”是因为衷心希望母亲也像这春天里的万物一样充满生命的活力。这么一想,这段开头的一句“这南方初春的田野!”也就不仅是赞美春天,承接上文其实也写出了作者对母亲熬过酷冬的惊喜。从“亲情”再到“孝敬”,再到“生命”,从传统的孝道,到生命教育,《散步》用几百字向我们传递着文本的外显性的“言内语境”和内隐性的“言外语境”,对于这两者语用功能的把握,让我们充分领会到了《散步》的内蕴。
所以文章中不管是景色的描写还是人物的刻画,他们都属于生命范畴。无论在字里行间洋溢出的母亲的“摸摸”孙儿的脑袋、妻子的贤惠孝顺、儿子的“聪明活泼”、我的“责任”;还是喷薄在文中的“美丽的初春田野”、“新绿”、“田里的冬水咕咕的起着水泡”、“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池塘”等景色描写,一个个无不是鲜活的生命。他们的美丽与伟大其实就是生命的本质所在,我们热爱他们就是热爱生命。高歌生命、敬畏生命,珍惜自己的生命,尊重一切生命,才是我们作为人的原动力,是学生最本真的需要,也是孩子在他们生命的“早晨”对生命的好奇。
整节课,我始终引导学生向生命的“高坡”行进,在“爬坡”的过程中,我们一起用词语,用情感,用自己真实的生活体验来当动力,共同在《散步》中散步,一起爬向生命的高度。
在教学中,我的课堂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主问题的设计,我还没有深入研究。虽然整堂课设计比较简约,却不免有些散乱。虽然在上课之前把教学设计又作了变动,但还是存在对时间的把控和某些点的处理上不够干净。
美丽的景色需要不断地欣赏,这和人的一段时间的阅读、当时的情绪有着很大的关系,遗憾肯定是存在的,但有遗憾就有希望,就有下一次的新的尝试,遗憾也是美丽的,“散步”也是如此。(来源:中华语文网)
在《散步》中散步--文本多角度的解读思考
2019-12-03 20:12:45
相关推荐
- 只需七大点让你2016中考作文得高分!! 2019-11-26 09:54:20
- 海南省农村贫困学子 2016年可享专项计划招生 2019-11-12 13:31:38
- 名师点评:福建泉州中考英语作文立意新颖 2019-11-06 13:06:00
- 地理寒假高考复习:一天一练(7) 2019-11-23 19:39:00
- 郑州重名道路整治两年未更换 相关部门互推责任 2019-12-03 12:5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