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证李自成烧毁太庙之谜 学者证太庙明末幸免被焚

2019-12-05 09:18:57

  北京明清太庙始建于公元1420年(明永乐十八年),是按照“左祖右社”的古制与紫禁城同时建成,是世界上现存最完整的祭祖建筑群,其辉煌的古代建筑堪称中华瑰宝。长久以来有一种说法:明朝末年,李自成的军兵败逃出北京时,一把火把太庙烧毁,而现在的太庙是清代重建的。其实太庙未被李自成的起义军焚毁,清顺治皇帝在从东北到达北京后仅仅九天,就把努尔哈赤、皇太极的牌位摆进了太庙。

  传闻“李自成焚烧太庙”

  公元一六四四年三月,李自成率领的军攻入居庸关,十六日攻克昌平,十七日围攻京城,十八日攻克外城,十九日攻入内城,明朝的崇祯皇帝思宗朱由检在景山上吊。当天李自成进入承天门(),穿过午门,登皇极殿(太和殿),随后在武英殿处理政事。四月,李自成率军征讨吴三桂兵败,退回北京,二十九日在武英殿即皇帝位,三十日焚宫室,退出北京。

  以上是李自成攻入京城、紫禁城称帝到败于吴三桂请来的清军,最后退出北京的历史简要过程。其中一个重要的情节是“三十日焚宫室”。李自成的起义军逃走时焚烧了紫禁城的相关史料有着详细的记载,但是,和紫禁城紧邻的太庙是否也在这一天被烧毁,现有史料上并没有确切记载,只是后世有传闻太庙被焚毁。

  那么,太庙是否真的被败走的李自成起义军烧毁了呢?并非如此。这种说法一方面是道听途说,一方面是对“三十日焚宫室”这一历史事实的望文生义。

  “三十日焚宫室”但并未焚太庙

  首先,史书上明确的记载是“焚宫室”,范围仅限于“宫室”,并未提及太庙。就太庙的重要地位来看,如果太庙真的被焚毁,史书绝不会遗漏而不予记载。据李天根(云墟散人)所著南明史书《爝火录》记载:“大清顺治元年,明崇祯十七年(一六四四年)四月云:二十九日丙戌:李自成僭帝号于武英殿,追尊七代皆为帝后……下午,贼(李自成)命运草入宫城,塞诸殿门。是夕,焚宫殿及九门城楼。三十日丁亥,李自成先走……出宫时,用大炮打入诸殿。又令诸贼各寓皆放火。日晡火发,狂焰交奋……门楼既崩,城门之下皆火……日夕,各草场火起,光耀如同白昼,喊声、炮声彻夜不绝。李自成放火烧毁明故宫与北京九门,然后落荒而逃。”记载得十分详细,不难看出,李自成放火烧毁了明故宫和北京九门,丝毫没有提到太庙。所以,根据“焚宫室”三字断定太庙被李自成所烧毁,并非历史事实,因而不能成立。

  其次,从其他的历史记载还可以看出,明末皇宫劫后之余,唯太庙和武英殿保存完好。同年五月初二,清睿亲王多尔衮率军抵北京,进朝阳门,临武英殿处理政事。六月十四日,多尔衮及诸王、贝勒、大臣会议决定建都北京。九月十四日,建堂子于御河桥东,路南。十八日顺治皇帝由盛京(沈阳)抵京,二十七日,供奉太祖、太宗神主于太庙。从六月十四日多尔衮决定建都北京到九月二十七日顺治皇帝福临“供奉太祖、太宗神主于太庙”仅三个多月,顺治皇帝来到北京刚刚九天。如果太庙被焚毁了,岂能供奉神主?即使是重建的话绝对不可能这样快。再说,史书记载了“九月十四日建堂子”,如果要建太庙,比建堂子要重要得多,史书上无论如何也会记录的。

  由此得出结论:太庙根本就没被李自成的起义军焚毁。所以,清朝轻易地占据了明朝先帝享受香火的地方,顺治皇帝在从东北到达北京后仅仅九天,就把努尔哈赤、皇太极的牌位摆进了太庙。

  两旁证证实太庙未被焚

  太庙明末幸免被焚,还有两条旁证:

  清朝统治者进入北京,事物繁多,百废待兴,出于统治的需要,肯定要重建或修复焚毁的宫殿。顺治二年(一五四五年)五月,也就是顺治进京八个月后,史书记载“重建太和殿、中和殿、位育宫、乾清宫成”。这里是“重建”。可是,一直到顺治五年(一六四八年)六月三十日,才“重修太庙成”。这里是“修”,而不是“建”。而且是在使用了明朝的太庙近四年,才对太庙逐步“重修”。这也足以说明一六四四年太庙没有被大火焚烧,而是“基本完好”,所以清朝才能实施“拿来主义”。与之相反衬的是,由于皇极殿(即太和殿)被李自成烧毁,十月一日顺治皇帝只好在皇极门(即太和门)张设御幄,颁诏天下,定鼎燕京。

  太庙大殿六十八根十余米高、一米多粗的楠木大柱,全部不施油饰,故木材的纹理质地清晰可见,为金丝楠木无疑,这也是许多古建专家共同的结论。而且,所有大柱表面因年代久远造成的风化程度一致,说明这些大柱是明代遗物。如此巨大的金丝楠木,在明代就已经砍伐殆尽,到了清初,更没有了。所以清朝重修太和殿还得从东北老家运来红松顶替,哪有那么多金丝楠木大柱修缮太庙呢?这也是一条重要的证据。所以,精美的太庙匾额没有被明末的战火焚毁,而是和太庙一起,留给了清朝。

  通过上述证据可以看出,今天我们有幸看到的太庙建筑并非清代重建,仍属明朝原物。供图/贾福林

  作者曾任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明清太庙)研究室主任,文博副研究馆员、中国紫禁城学会会员,多年从事传统祭祖礼仪文化研究,著有《太庙探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