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区域地理教学对策与技巧

2019-11-10 20:05:03

区域是位于地球表层的具有一定范围界线的地域空间,是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综合体。区域作为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理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李特尔认为,地理学的着眼点在于研究地球表面,寻求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
  
  地理位置:地理位置是认识和理解本地、区域、国家乃至全球相互关系的前提,也是进一步学习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形态,探究区域地理特征的基础。地理位置就是地球表层某一地理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是该事物同周围事物关系的总和。地球上任何事物在特定时间只能占有一个地理位置,不同事物往往具有各不相同、各有特点的地理位置。它往往决定该事物其他要素的组合特征。如不同的地理位置形成不同的气候、土壤、植被及人类活动类型。在区域地理教学中要广泛采用区域地图引导、启发学生描述和确定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学会对地理位置做出分析和评价,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
  
  空间分布:空间分布一般指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在地球表层展开的空间范围和位置排列状态。对于空间分布的学习主要通过观察地图、略图或模式图,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表层各种事物的空间位置关系、空间展开范围和空间排列状态等,通过对地理事物空间位置关系的辩识和评析,以及对空间排列状态的观察和归纳,最终确定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规律,并学会解释其空间分布状态与其他地理要素之间关系,以培养学生敏锐的空间觉察能力。
  
  区域整体性: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理学特别是区域地理学的基本理论观点之一。它为认识区域总体特征提供了必须遵循的教学指导思想。我们知道,地理环境是由大气、水、岩石、地貌、生物等要素构成的,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这个系统中各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特征。地理学十分重视在区域内把各地理要素的综合在一起研究,力求从整体中观察事物的特性,从各种事象相互关联中把握整体属性。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要求在地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逐渐学会从地理要素之间、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关系入手,进行综合分析,从总体特性上进行探究,最终培养学生思维的整体性、综合性。
  
  区域差异:区域环境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由于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以及组成地理环境的气候、地形、水文、植被等自然因素差异,导致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区域自然环境的差异,对各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得各区域在人口、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特点。当然各地区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不同,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也不同。区域环境的差异决定了比较法是探究地理特征的重要方法。对于比较思维的重要性,俄罗斯乌申斯基曾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对区域差异的比较,对不同区域地理环境要素进行有效分解,通过比较分析,从中发现区域间的相同之处和相异之处,并探究其形成的原因。
  
  区域可持续发展观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地球。而区域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是全球人地关系的缩影。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是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步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探寻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学会选择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逐步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通过启发引导,使学生获得分析和评价一个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般的程序:发挥区域的优势,改善区域发展的限制性条件,最终取得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协调、统一。(京翰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