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高频考点 人文地理 3.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2019-11-29 22:56:23

1 2 3 下一页

3.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3.1 农业的区位选择

1、农业的概念:
  
  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
  
  2、农业区位的含义:
  
  (1)农业生产的位置 (2)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联系
  
  3、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机械、科技
  
  决定农业活动的类型和规模的重要因素是市场因素。
  
  4、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5、对农业活动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
  
  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因素)
  
  千烟洲立体农业(地形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市场和政策)
  
  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土壤因素)
  
  大城市公路边的乳畜业、园艺业(交通因素)
  
  6、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利用科技改造自然因素例子:培育良种促进农业发展(杂交水稻、橡胶树种植范围的扩大);改善局部自然条件发展农业(大棚农业生产反季节蔬菜)
  
  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冷藏技术的进步使世界农业出现专业化和地域化
  
  7、农业地域的含义:
  
  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8、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条件:
  
  自然区位条件:气候温和,光热充足,降水适中;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广阔(世界主要小麦、畜产品产地);地广人稀;交通便利;生产方式、技术先进;政策支持。
  
  9、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主要特征:
  
  生产结构: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小麦—牧羊)
  
  经营方式:家庭大农场
  
  科技应用:划区轮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制
  
  农业专业化、地域化水平较高
  
  发展措施:东水西调

相关专题:
08-13年高中地理重点专题汇总
2013高考地理 总复习专题汇总
2013高考地理 二轮复习全攻略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