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位考生家长在准备填报志愿的过程中都有许多疑惑和问题。很多家长对于志愿填报中的一些“关键词语”和“基本概念”还没有弄明白。为此,特将一些填报志愿中常出现的“关键词”和容易混淆的“基本概念”,为大家做一个解读,帮助考生家长准确地把握政策,填报好志愿。
当考生的高考合成总分(高考成绩与政策性加分分值的总和)达到某科类某批次最低录取控制线以后,考虑到高校对招收考生的录取专业匹配问题,允许高校调阅超过计划数一定数量的考生档案,调阅数与计划数之比就是投档比例。
实行平行志愿的批次,由高校根据本校公布计划数和生源情况在100%-105%之间自主确定该校的投档比例。投档比例乘以招生高校某科类某批次公布的招生计划数即为该校某科类某批次的投档数。若计算后投档数产生小数点,则按四舍五入计算到个位数。
为了做到公平公正录取,也便于社会监督,各高校平行志愿的第一次投档线确认后将会向社会公布。需要指出的是:投档线不是各校录取线,电子档案被投入高校的考生仍然存在被退档的可能性。
对于总分相同的考生材料,在平行志愿投档方式下,首先要分文科和理科对考生分别排序,若总分相同,则按文科和理科不同的科目顺序对考生排序,然后进行检索投档。排序在后的同分考生,如果检索其所填高校志愿按比例投档名额已满,即使总分相同也不再投档。因此高校的最低投档分不仅包括高考总分,还包括相应科类的单科分。
文科同分排序的科目顺序依次为语文、外语、数学。即总分相同,先看语文,若语文同分,则看外语,若外语同分,再看数学。理科同分排序的科目顺序依次为数学、外语、语文。即总分相同,先看数学,若数学同分,则看外语,若外语同分,再看语文。
虽说投档按比例投,但是并非是死板的。一所学校按投档比例为1:1.2。意思是,招100个人,投120份档案到该学校。按照筛选退掉后面20个人档案。这样的做法未免太冷漠,也是对学生的不尊重。现在,部分学校比例为1:1~1:1.05之间。部分会有1:1.2。实际上,这些招生方式有其灵活性,规定是表面的一套,私下的操作是另一套的。学校招生不会无缘无故,退掉一个分数达到要求,健康状况良好,又填了服从调剂的人。就算你是120%里面的那靠后的20%,也会在最后录取你。毕竟,生源就是财源,人家不会放弃一个赚钱的机会的。
一些生源比较差的学校,也是如此,比方其计划招70个人,可惜最终可能只招到60个人。那该怎么办呢,他们的措施是提高投档比例,本来比例可能是1:1.05,后来改成1:1.2那样的好处就是增加了投档的人数。有些人可能误解成1:1.2是不是就投考试院就投84份档案去那个学校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考试院投档本身就是个复杂的过程,每轮投档中并不能真正知道一个学校能招多少人,它只能通过预先试验性投档,计算出大概有多少人填的志愿是去那所学校,于是草草的划一条投档分数线。不过,最终这所招生学校生源稀缺,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有些填这所学校的学生,被提前招到其他学校去了。如果,这所学校连计划的70份档案也没得到,又想一次性就能招到生源,而非补报的生源。那么他们就提高投档比例,这样考试院计算投档分数线时,给这所学校又拉低了下限。于是,那所生源差的学校就可以得到67,68或者69份档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