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疑心生暗鬼”与古代医鬼文化

2019-11-27 07:48:36


  汉代王充在《论衡订鬼篇》中说,鬼不是人死后精神变成的,而是由于人有了病痛,产生忧惧,就会幻想出鬼来。所谓“疑心生暗鬼”,正是此意。
  王充是一位理智的哲学家。他的判断,会让我想起早年闲读古代医案,其中许多关于鬼的故事,实在迷人。其迷不在迷信,而在古人丰富的想象力,以及故事本身的人文价值。他们把人的病痛与死亡威胁,喻为活灵活现的鬼魅,有厉鬼,有善鬼,有胆小鬼……历代医者与之斗智斗勇。如此构成医鬼文化,绝不能因为其中掺杂荒诞内容,或者一点时代风潮的冲击,就可以完全删除。
  《太平广记》中有一则医鬼斗智故事写道:洛州有人患上一种应语症,你说什么话,那个人的喉咙中也会跟着说,不能自制。医师们都没见过这种怪病,不知道如何治疗。有一位叫做张文仲的医师琢磨了很久,终于想出了一种方法:他拿着一本《本草》,在患者面前读药名,张文仲每读到一个药名,患者的喉咙中就不由自主地复述一个;但是读到病患害怕的药物时,喉咙中就不复述了。于是张文仲取来这种药,让患者服下去,结果药到病除。
  且问,那人喉咙中的应语者是什么东西?是鬼么?如果说不清楚,那么《太平广记》中另一则“杀鬼丸”故事,直接将“鬼”推上前台:有一次,医师郝公景上泰山采撷到一种草药,当他归来路过街市时,遇到一群鬼,鬼们一见到郝公景篮子中的草药,纷纷逃避。于是郝公景就用这种草药制成了一种药丸,命名为“杀鬼丸”,让人吃下去,百病尽除。
  当然,《太平广记》不是医书。那么医书《本草纲目》又怎样呢?请看“人部”,其中记载了一种药曰“口津液”,又称灵液、神水、金浆、醴泉,其实就是人的唾液,或称吐沫。李时珍说,它可以治疮肿、疥癣等,“五更未语者,频涂擦之”。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脚上长了鸡眼,又称胼胝,一般需要手术。外祖母告诉我,不用手术,你只须早晨醒来,不要说话,用你的第一口吐沫涂到鸡眼上,几次就会好的。外祖母把第一口吐沫称为“睡吐沫”。我按照外祖母的方法去做,确实有效。没想到,它竟与李时珍的说法完全一样。
  李时珍说,口津液还有一个重要功能:辟邪。他在“发明”的条目下,讲了两段前人的“医案”。一是:“凡人魇死,不得叫呼,但痛咬脚跟及拇指甲际,多唾其面,徐徐唤之,自省也。”再一是晋代时,一个人晚上行走,遇到鬼。人问,你从何来?鬼说,我是刚死的人变的鬼。人问,你最厌恶什么?鬼说,最厌恶唾液。人立即用唾液吐鬼,鬼变成了羊。人怕羊再变成鬼,又对着那只羊大吐一番,最后把羊卖掉,得到许多钱。
  《本草纲目》中还有一种药,叫做“人魄”。李时珍集解:“此是缢死人,其下有物如麸碳,即时掘取便得,稍迟则深入矣。不掘则必有再自缢之祸。盖人受阴阳二气,合成形体。魂魄聚则生,散则死。死则魂升于天,魄降于地。魄属阴,其精沉沦入地,化为此物;亦犹星陨为石,虎死目光坠地化为白石,人血入地为磷为碧之意也。”这段话是说,在吊死的人下方土地中,会有像麸碳一样的东西,赶快去挖,就会得到;如果挖晚了,它会沉入地下,云云。得到“人魄”磨水服之,可以“镇心,安神魄,定惊怖颠狂”。
  读上面的故事,让人想到《聊斋》。所不同者,《聊斋》偏重于人鬼之情;古代医书是以鬼喻病,讲述医鬼争斗的事情。有离谱之处,却不失生动表达。比如《隋书许智藏传》中一段故事,读来让人叹息:隋文帝年间,许智藏是一位名医,但史书中并没有谈到他的技法,只是讲述了鬼魂对他的态度:当时,秦王杨俊病危,隋文帝让许智藏迅速赶来医治。杨俊在梦中见到已经死去的妃子崔氏,她哭着说:“本来我是要接你走的,听说许智藏将至,他一定会与我苦斗,不让你走,怎么办呢?”第二天夜里,杨俊又梦见崔氏,她说:“我已经找到对付许智藏的办法了,只要我们立即进入地府,他就留不住你了。”等到许智藏赶到时,他为杨俊切脉,说道:“病疾已经进入心脏,无法救治了。”几天之后,杨俊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