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根据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中的不确定情境大大增多,妥善处理课堂教学不确定情境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同时也是教师新的课程观念、教育智慧的体现。
关键词:化学新课程、不确定情境、科学探究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规定了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提出了面向全体高中学生的基本学习要求。经过对比不难看出:过去教学大纲标准是统一的,确定性非常明显,而新课程充分考虑了教学中的不确定性。这种弹性和选择性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取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目标、结果、对象、内容、方法、过程等的不确定性使课堂教学中的不确定情境大大增多。思维活跃的学生"活起来了"、"动起来了"之后,如何应对课堂教学中不确定情境?这是一线教师都会面临的问题。妥善处理课堂教学不确定情境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同时也是教师新的课程观念、教育智慧的体现。
一、应对课堂教学不确定情境的课程观
1课堂教学不确定情境也是课程资源
解读新课程标准,我们会发现:新课程标准在参考了现行教学大纲"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强调"过程与方法"的学习和课程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功能。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摆到与"知识与技能"同等重要的位置,拓宽对课程资源的理解,这是课程观念新的突破。对于课程资源,知识和技能固然重要,但知识必须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进行主观建构。学生在建构新知识的过程中,自己就是知识的贡献者、分享者。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活、问题和困惑等进入课堂,学生的主体才进入教学过程。课堂教学不确定情境就是在学生的心态开放的情况下,由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多元价值取向引起的,学习者主动产生的某种不确定的问题、困惑或场景。课堂教学不确定情境不仅有利于传递预定的目标、预定的知识,它本身也是课程资源。因此,开发、利用这一课程资源同样是教育的使命、教师的职责。由于以前我国高度集中统一的课程管理体制、刚性的课程评价标准等因素的影响,有很多教师常常以"超纲"、"不考"等理由,不允许不确定情境进入课堂。新课程标准在评价体制上作了改进,要求更加灵活,为营造宽松的课堂教学环境创造了外部条件,为教师开发、利用课堂教学不确定情境提供了可能。
2教师在不确定情境中的角色定位
长期以来,教师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本的被动执行者,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的多样与变动的特点要求教师是个研究者、决策者。对于课堂教学不确定情境,教师具有创造新形式、新内容的空间,教师可以成为创造性地使用活教材的组织者、参与者。难以想象,一个没有创造力的教师会带出有创造力的学生。只有把课程还给教师,让教师的教育智慧充分发挥,才能推进课程改革。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处理课堂教学不确定情境,对教师的应变能力等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应对课堂不确定情境的方法策略
1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
在新课程背景之下,一种动态的、充满生机的课堂需要师生共同营造。对不确定情境处理不当,往往会出现课堂"一管就死,一放就乱。"这就要求教师把握好"管"与"放"的关系,做到管之有度,放之有格。坚持实事求是的评价,努力使评价有利于激励学生热爱科学探究,参与科学探究。教学中必须重视科学探究的指导,注重引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积极举办科普讲座,使学生广泛吸纳科普知识,开阔知识视野,增强科学探究的意识,从而养成进行科学探究的良好习惯,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思想方法。
一方面,教师要善于从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实际学习的兴趣需要出发,让学生能够在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上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多让学生去主动探索,鼓励学生质疑、发表自己独特的想法,切忌将预设的教学目标、自己的经验、态度、价值观强加给学生,管得太死。另一方面,教师要看到课堂教学的复杂性,将学生、教学内容、课堂的际遇(encounter)等诸多因素纳入教学过程,进行课堂的适当调控,使课堂放而不乱,班级课堂气氛良好,学习环境和谐。
在探究式学习情境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从独立学习逐步转向合作学习。在学生还不善于合作学习的情况下,教师应考虑合理分组,指导学生合理地进行竞争与合作,协调班级成员之间的关系(如教师奖励小组的出色表现,更有利于促进合作;奖励个人更能促进竞争)。这样能创造出良好的班级气氛,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合作学习有效开展,教师的教育理念得到体现。
2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教师尽管闻道在先,但终究不可能尽善尽美,疏漏之处实事求是地承认不但不会损害教师的尊严,反而会给课堂教学带来民主的气氛。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的疏忽造成教学的失误,也应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认真纠正,切忌文过饰非。
3有效利用各种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
由于课堂的教学时间、空间的限制,很多不确定情境产生的问题,即使非常有价值,也无法给学生一一答复。这时,我们需要把某些情境和问题记录下来,作为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素材。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应当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注意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设计学生喜爱的活动。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倡用自制教具和"随手取材"进行探究活动,注意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探究活动结合起来,努力开发并鼓励学生参与开发各种层次、以小型为主的探究性活动。
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一丝不苟、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这些作为研究最基本的科学态度,将会对学生的一生产生影响。在我们遇到的各种问题中,有些是学科综合的内容。有的要用到网络资源,进行有关资料的查询、有的问题可以通过上网向专家咨询。开展研究性学习策略能实现校内外资源,网络资源的充分利用,突破课堂教学时空的局限,为解决课堂教学不确定情境遗留的问题,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作者:冯狄
来源:233网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