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考生们在高考考场上竞争的结束,2009年各大高校之间的招生竞争也随之拉开帷幕。
“只要高考居浙江省文、理科前100名,第一志愿报考我校,就可获得20万元的重奖。”浙江师范大学发布的这条招生消息引发众议,网民也因此称其为“史上最阔高校”。
高校20万重奖揽新生
2009年,浙江师范大学对新生奖学金制度作出了重大调整,对第一志愿报考浙师大且在浙江省文理科排名居前100名的考生,可奖励20万元;文科前150名、理科前200名,奖励15万;文科前200名、理科前300名,奖励8万;文科前300名、理科前500名,奖励5万。对省外考生,高考成绩居各省(市、区)文科前1000名、理科前2000名的考生,奖励大学本科期间学费;文科前1500名、理科前3000名,奖励第一年学费。
浙师大招办主任朱坚表示,作为一所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省属重点大学,浙师大承担着培养人民教师的职责,学校采取“重奖”,也是响应国家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投身教育事业,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朱坚告诉记者,与在杭省属重点高校相比,学校地处金华,在吸引高分考生上处于劣势,学校除了提高新生奖学金额度外,还推出了高分考生任选专业、进档考生单科成绩特别优秀者可优先录取等举措,希望能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
据了解,由于浙江省内招生工作目前还没有开始,20万重奖是否能吸引相关考生报考浙师大,要到7月15日才能见分晓。目前,该校在江西省的录取工作已经结束,在所录取的33名文理科考生中,有2人符合奖励大学本科期间学费的条件,有5人达到了奖励大学第一年学费的标准。
校内外热议:重金“抢生源”是否把钱花在刀刃上?
浙江师范大学把优秀新生入学的奖励金抬高到20万元。这一消息经媒体报道后,引发了社会热议。一些教育专家认为,在高校债务风险问题尚未妥善化解时,重奖行为存在隐忧。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教育学家说,花在奖励高分新生上的钱,没有用在点子上,学校更应该考虑如何发展自身的软硬件、改善提高育人质量。据了解,近年来,虽然国家一直在增加财政投入力度,但很难弥补高校各项庞大支出,因此高校的贷款额居高不下,“在尚未探索出全新的资金来源方式前,如何开源节流是解决高校资金难题的重中之重。”
有评论称,高校重金招生,说白了就是“抢生源”的“大学版”。这些年,从高中到初中,甚至小学,以分数为唯一标准的“生源大战”愈演愈烈,大学也未能免俗。中学通过培养出高分学生换取升学率,借以提升学校地位;而大学则通过吸引高分学生为自己撑门面,赚声誉。
面对外界的质疑,浙江师范大学招生办主任朱坚表示,奖学金制度是高校的常设制度,取出一部分奖学金用于招收优秀新生,无非是前置了一部分奖学金,只要对学校的总体水平提高有好处,这“重金”就重得其所。
朱坚认为,学校的此项做法并非首创。国内外高校都有类似的奖学金制度,2008年,学校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推行了力度较小的新生优惠政策,有8名新生被免4年学费、14名学生被免1年学费。他们进校后学习刻苦,成绩优异,综合素质高,给周围的同学树立了榜样,这是“千金难买”的效果。
对学校拿出20万来吸引高分考生这一做法,浙江师范大学2008级本科生林蓉(化名)持赞同意见。她告诉记者,校园网上有讨论的帖子,大多数同学都觉得不错,此举表明学校对优质生源的渴望,有助于学校提升竞争力。
作为2008年全校文科前20名,来自农村的林蓉入校后获得减免第一年学费以及1000元奖学金的奖励,“这是意外的惊喜,帮助家里减轻了负担。”她同时表示,高考志愿与学校奖励无关,“我的理想是成为一名教师,我所遇见的优秀老师都来自浙师大,所以就把浙师大作为第一志愿。”
生源大战,给考生更多选择?
“高校纷纷出台重奖高分考生的政策,是生源竞争加剧的产物。”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副院长孙恒说。据了解,浙江省自2007年始实行平行志愿,2009年考生可一次填报5个第一志愿,给高分考生提供了充分的选择机会,客观上也给非顶尖的高校争取好生源上增加了难度。
浙江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庄华洁介绍说,在国外大学,为了吸引优秀的学生,采取全额奖学金和半额奖学金来解决学费、生活费,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近年来给大陆高校造成强大招生压力的香港高校,吸引生源的一个重要措施是提供高额奖学金。如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均设有面向内地的高额入学奖学金,有的高达40余万元,相当于学费、住宿费、生活费全免。内地高校也纷纷效仿。如西安交通大学2008年招生时承诺,考生高考成绩处于所在省份的前三名,该校会奖励8万到12万元。
记者从浙江省教育厅计财处了解到,高校奖学金(助学金)的上限和下限,国家没有明确规定,资金来源也可以多样,赞助或者内部自筹,属于高校自主权范畴。“当然,我们并不鼓励这一做法。”有关负责人说。
考生家长徐旭飞认为,按常理推断,高分考生除非家境实在困难,否则奖励的钱再高,也不会“折腰”。浙师大20万重奖的实际意义在于,大学从前靠名气和实力来吸引考生,如今增加了一种经济手段,只要不违规,最终的受益者还是学生。
“填报高考志愿是一个双向选择,最终的决定权在考生。大学的高额奖励在实际中为寒门学子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只要教育部门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把奖励控制在一定额度内,避免引起更多的负债,我觉得无可厚非。”大一学生陈元海说。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