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政治课教学中的情感培养
2019-10-17 13:17:38
情感在心理学上通常定义为“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它反映了客观事物与个体需要之间的关系。凡是能满足人的需要或符合人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就能使人产生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感体验;凡是不符合人的需要或违背人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就会使人产生烦闷、厌恶等否定的情感体验。良好的情感,是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和身体健康的保证。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新课程目标对情感的强调体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本规律,体现了时代对基础性学习能力、发展性学习能力和创新性学习能力培养的整体要求。在理论性较强的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呢? 一 言传身教,激发学生的崇敬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认为“学生眼里的教师应该是一位聪明、博学、善于思考、热爱知识的人,教师的知识越深湛,视野越宽广,科学素养越全面,他就在更大程度上不仅是一位教师,而更是一位教育者。”尤其是教师,承担着更多的“传道”职能。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向师性”,教师是学生最直接的榜样,学生在观察教师时常常产生一种“放大效应”:教师的一点善举,会使他们产生无比的崇敬;教师的一点瑕疵,会使他们感到莫大的失望。教师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影响着他们的处世态度和人生观。所以,一位教师的和蔼可亲、举手投足,甚至衣着发式无形中都可能成为学生学习仿效的楷模。所以教师要用得体的言谈举止、渊博的知识赢得学生的崇敬之情。 二 关注时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时事是课教学的重要资源。初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思想比较活跃,他们渴望了解时事,开阔眼界。教师要及时地通过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整合时政资源,结合课堂内容,有意识、有目的地引进时政内容和重大社会热点问题。利用时政内容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这样有利于集中学生学习注意力,有利于培养他们小组合作精神,有助于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他们感受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有利于增强他们“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 关注生活,激发学生的生活情感 构建性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学习者要将正式的知识与自己日常的直觉经验联系起来。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课程生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都是从他们的环境、家庭和社会中,直接地汲取经验,从而获得大部分的教育,学生的生活经历成了教育的起点,学生的生活成了教育的背景,学生的生活本身和学生的经验是我们实施教育的基础,同时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原动力”。思想课教学要引领学生关注生活,在具体知识的呈现中充分做到“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这也就意味着教师要花大量时间、精力关注生活、挖掘生活,要求教师具有对社会、生活的深刻的洞察力。与现实生活相融合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产生活生生的、真实的感觉,激发学习的动机,学生不仅要乐于探究,学会自主构建知识网络,在实实在在的事实中理解并接受理论,而且能更深刻地感知生活、热爱生活。 四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愉悦情感 爱因斯坦曾说:“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创设愉快乐学的心理情感,教师就要以现代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彻底摒弃教师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创造条件激发、巩固、发展学生的兴趣,保护他们学习的良好情感和自信心,使他们不断增强学习的成就感、成功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在课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设备,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和具体性。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开展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习的过程中,情感具有推动力和催化作用,所以情感教育是一种伴随知识输入而又融进了人的美好情愫的一种教育方式。虽然情感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很多,但都需要我们教师从学生认知特点、身心发展需要出发,结合课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去体验、去表现、去提高、去发展。
相关推荐
- 否则的同义词 2019-11-21 07:43:53
- 时政演讲在政治课中的运用 2019-11-02 12:13:53
- 湖北省天门市2011届高三模拟考试(二)试题 2019-12-10 12:51:39
- 胆量的同义词 2019-11-13 06:44:18
- 2015年陕西西安中考成绩查询时间:7月22日中午12时 2019-11-15 16:4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