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北京海淀区与西城区重点高中的差异

2019-11-11 19:34:11

谈到北京的中学教育格局,不得不先从海淀西城两个教育大区谈起。北京市最有名的重点中学7成至8成来自这两个区,西城区的有北京四中,北师大实验中学,北京八中,北师大二附中四所名校;海淀区除人大附中,北大附中,清华附中三大著名附中外,还有首师大附中,十一学校,101中学等实力不俗的重点中学。其他区的像崇文的汇文中学,宣武的师大附中,东城朝阳的北京二中,北京五中,景山学校,以及郊区的牛栏山一中等,远远不能和海淀西城两大教育重镇相比。每年从北京上重点大学的人数,尤其是上清华北大这两所全国顶尖大学的人数,海淀西城至少瓜分其中的7成。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两区的生源具有其他各区无法比拟的优势。

  先说海淀区,我总结为高级知识分子路线。如果要论高级知识分子数量和素质,海淀区在全国认第二,没人敢认第一。中国大学双子星清华北大,社科经济类全国强校中国人民大学,邮电类牛校北邮,师范类老大北师大,医科强校北医(现在已经并入北大),航空航天类强校北航,外语类强校北外,中国脑库,中国引以为傲的航天成绩的创造者航空航天部。学院路八大院校中的其他几校,以及中国气象局,中国核工业研究院等如果放在外地都是响当当角色的院校单位,在海淀区都数不上号。这样多的高智力人群居住的地方,为海淀区几所重点中学提供了无与伦比的良好生源,另外,也为各中学提供了良好的师资来源,比如说北大附中,建校于1960年,短短数年间成为全国闻名的重点中学,和北京大学当年行政命令调集一批北大老师学生任教不无关系。北大附中,清华附中,人大附中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奥赛中批金挂银,华罗庚金杯赛中称雄也是和聘请,清华北大教授讲课辅导分不开的,当然目前在全国各地重点中学都重视奥赛成绩,奥赛出题套路被研究的很清楚地情况下,海淀区奥赛的优势就不再了。再多说几句,海淀区的优秀生源不仅喂饱了海淀区的几所重点中学,也是其他各区重点中学招生的重要对象,像四中,海淀是除西城外四中招生最多的一个区,四中利用政策和名声上的优势,每年都从海淀区招走大批优秀生源。

  西城区则是另外一条路线,用我的话总结就是传统加高干。传统是指西城区为北京的老城区,看一看西城区的重点中学的历史,普遍比海淀区的要长,北京四中1907年顺天学府延续下来,北师大实验中学是解放前北京著名的师大女附中的传承,北京八中也是解放前的名校,只有北师大二附中历史较短。反观海淀区,北大附中1960年,人大附中1950年,101中学迁到北京肯定也是1949年前后的事,只有清华附中例外,清华是先有的中学才有的大学,清华大学是从清华学校发展起来的,清华附中自称是清华学校的传承,自然历史不短,但诸位想想看,解放前海淀这样偏远的地方,进城5个小时以上,除了左近的人家谁把自家孩子放这里来呀?当时也没有,学院路八大院校之类的机构,所以说清华附中的崛起肯定是在解放后,且可以再一步界定为等机构搬到海淀区后。说道这里,扯远一点,现在好多中学包括外地的很多学校自称是历史名校,说什莫历史可以追述到某个朝代的某个学堂,少的有200来年,多的有上千年,看到这个我就觉得可笑。后世这些学校无外乎是占了当时那些学堂的遗址,就说是哪个学堂的传承,要是政府赶明在周口店遗址附近建所学校,难道还说是传承自北京古人类,几十万年的历史?中国近现代的大学教育和中学教育说狠了也就从现在能往前追溯100来年,200年肯定到不了。200年前的那些学堂有什莫可以传承到现在的,并且值得夸耀的,是治学精神还是什莫别的东西?不要为了有历史而攀关系,没啥意义。历史传统很多时候不是值得夸耀的资本,而是阻碍进步的沉重包袱。说远了,再扯回来。说完了传统,再说高干,这个很好理解。西城区,天子脚下,政府机关,云集之地,学生中很多都是。高干家庭也是重视教育的一类家庭,再加上手中有权,给自己的子弟学校多配些资源,比如教育经费,师资力量等,简直是易如反掌,举个例子,当年(80年代末90年代初)教育局投给四中一所学校的教育经费比北京除海淀外的大部分区全区的教育经费还要多,四中80年代修建的教学楼,比20年后一些中学新建的还要好。所以较好的生源加上优良的资源,再加上悠久的强校历史(解放前男四中,男八中,和师大女附中就已经是名扬京城了),不难造就出现在的西城区强劲的中学教育实力。光有高干,没有历史是否可以造就出一代名校呢?难,不能说未来没有,但至少到现在为止,还是没有的。非常好的例子就是景山学校,那真是云集啊,人均教育投入跟四中有的一拼,但名气和教学水平比起四中来,至少差一个档次。光有高干,没有名望,平民子女中的尖子,知识分子子女中的尖子,都让四中,人大附中,北大附中挑走了,当然比不过人家了,由此,可以验证一个道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但有钱也不是万能的。

  海淀区和西城区这种差异,造成了各自区里顶尖名校的发展轨迹的明显不同。这个我在后面谈各校时再论述。

  我的总结,对于重点中学要想成功来说,地利曾经最重要,但这个重要性正在下降,名声现在排第二位,但这个的重要性正在随着地利重要性的下降而上升,在不远的将来应该可以代替地利排在首位。教育经费和师资力量排第三位。其实大多数情况下,教育经费和师资力量与名声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问题。名声可以很简单的转化为教育经费和师资力量,只要你敢想敢做。教育经费和师资力量也可以制造名声,只要你努力,但是转化需要一定的时间。

  有些学校,因为对这些因素或这些因素的转换把握的不成功而渐渐没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