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中能做到“一题激起千层浪”,既可教会学生学习基本科学知识,又可充分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分析判断和操作创造能力,也必然会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回忆2002年宁波初中毕业、升学考试中一题关于溶解度的计算题,例题:10克的36.5%的浓盐酸和一定质量的溶质质量分数为50%的氢氧化钾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求:(1)反应后生成氯化钾的质量是多少?(2)原氢氧化钾溶液的质量是多少?(3)若20℃时反应完成后所得溶液质量为18.45克,则2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是多少?
该题前两小题根据化学方程式和溶质质量分数计算,比较基本,第三小题表面上看比较简单,实际隐含一个条件,溶液什么时候饱和?因为要计算物质的溶解度,必须知道物质是否在一定温度和溶液是否饱和两个条件,不然就不能根据公式:溶质/溶液=S/100g+S,溶质/溶剂=S/100g计算物质在该温度时的溶解度了。
该题溶液是否饱和的条件隐含在哪里呢?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物质溶液质量等于生成的物质溶液总质量,即浓盐酸溶液质量加上氢氧化钾溶液质量等于生成的氯化钾溶液总质量(包括生成的水的质量)。(注意黑体字的意思)现已知浓盐酸的质量为10克,氢氧化钾溶液质量为11.2克,加起来总合为21.2克,现已知生成氯化钾溶液质量为18.45克,为什么不相等?原因很简单,氯化钾生成过程中析出10g+11.2g-18.45g=2.55g晶体,有晶体析出,该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找到饱和的条件,该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如果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强调一下溶解度计算的必要条件,加深印象。再让学生想一想类似的题目.
如例一:向盛有质量分数为56%的氢氧化钾溶液的烧杯中,倒入10克质量分数为36.5%的浓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温度保持在20℃时析出3.16克晶体,求:(1)反应后溶液中水的质量;(2)2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该题巩固加深溶解度计算,复习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例二:有75克14.6%的盐酸溶液中,放入一块部分被氧化的镁条10克,反应完全后镁有剩余,且放出氢气0.2克。求:(1)镁条中氧化镁的质量分数;(2)镁条中镁元素的质量分数;(3)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拓展题,复习化学方程式计算过程中的过量问题及元素、有关溶液的计算)
学生在思考过程中涉及的知识广,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精神,扩散学生思维,这种教学方法是探究性教学方法一种。适用于综合复习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好的例题就好比在学生的脑子里投进一块石子,激起波浪,让它触及他们的思维,在头脑中形成一波衰减,二波又来,二波衰减,三波又起,逐波推浪,纵深发展。唤发学生学科学的积极性,兴趣和爱好,让学生不满足课堂所学,主动去探究和实践。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改革“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一题激起千层浪,只要教师把握的好,发挥学生优势,主动探究,就是一种好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