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中考改革,偏文的学生春天到了?!

2019-11-30 21:06:19

北京新中考方案一经发布,便有人暗自欢呼:
  偏文科学生的春天来了!
  史地政学科终于甩掉千年“副科”的命运啦!
  文科特色学校终于有机会扬眉吐气一把了!
  诗人说,四月是个残忍的季节。但对于偏文科的初中生来说,今年四月倒是个生机蓬勃的幸福时刻。
  北京市新中考方案最大胆的改革是考试分值和科目的重新设置。按照新方案,中考考试科目为3科必考+3科选考+体育。3科必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满分都为100分,其中,外语科目的100中,听力和口语占到40分,可以有两次考试机会。
  3科选考科目是从历史、地理、思想品德、物理、生物(化学)5科中进行选择。其中物理和生物(化学)中选择1或2门,历史、地理和思想品德中选择1或2门。所选的三科成绩,由高到低分别按照100%、80%、60%的系数折算成最后分数。三科折算后的实际满分为100分、80分、60分。因为分值折算权重可选择,实现了同分不同质,即便考生选考科目的原始分相同,折算分最大也会出现12分的分差。
  客观来说,过去的中考科目组合基本都是“偏科”的——偏的是理科。“语数外理化”的科目设置,客观上导致初中三年,文科基本上处于陪衬的命儿,因为中考基本上没你的份儿(过去中考语文的区分度相对较弱),因此从现实的高利害关系着想,无论学生是否内心深处喜欢理化等学科,都会义无反顾地瞄准理化高分全力拼搏。
  可以想象,对于那些从潜质和兴趣偏好文科的学生来说,这种纠结难以言表,心理阴影面积算起来估计够吓人的!
  新中考科目的调整,从制度上打破“偏科”的程序设置,从某个角度上说,如同打破市场环境的“垄断”,在一个相对自由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让大家各取所好,因此孩子个人发展无论“偏理”还是“偏文”,规则都将允许并加以保护。
  今天读到人大附中中学英语教师李欣对此的评价,观点很值得琢磨——
  “中考改革方案最让人欣慰的是将历史、地理、思想品德三科纳入中考备选科目范畴。北京市现行的中考方案对于许多不太擅长理科、但人文功底深厚的孩子来说,不仅是英雄无用武之地,而且他们在若干次的模拟考试中被远远地落在了理科突出的孩子们后面,这样容易让他们失去自信,严重的甚至会自暴自弃,损害其身心健康。中考新政的出台,相信各中小学会把重心也放在历史、地理、上,这些大家口中的‘副科’将逐渐引起学校、学生、家长的重视,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均衡发展。”
  另外, 从这两年中考命题变化趋势来看,中考命题难度整体下调,去年已拿掉0.2系数的难题。难度系数的变化和区分度的下调,在数理化的试题中表现得更为突出。而今后英语听力口语一年两考,按高分计入中考分,一定程度上中考生可以“刷分”,这样英语成绩的区分度也会缩小。相比之下,在语数外三门主科,今后语文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一定程度可以说“得语文者得天下”。
  与此同时, 无论是语文学科,还是其他学科,中高考试题的阅读量大大提高,包括理科试卷,对学生在阅读中获取并处理信息的能力都提出新的要求,因此,阅读能力突出、知识面较宽、对文字更为敏感的学生,在未来中高考的优势将会凸显出来。
  在圈内不少资深人士看来, 新中考方案中,考试内容的变化和选择的丰富也会给予文科优势考生及学校更多机会和空间,一般初中校“出头”的机会大大增加,在政史地学科突出的初中校更容易在中考中“出彩”。
  那么,接下来这个问题很可能难以回避:在大家印象中,相比理、化(生),政(思想品德)、史、地拿分似乎更加容易,在今后的科目选择上,会不会有一大批中考生都会选择偏文的学科,而尽量避开偏理学科,或者把偏理学科放在80%或60%的折分系数上。这种选择组合的直接后果是,今后高中选择偏文科方向的学生将比现在大幅增加。
  未来文理科是不是落入“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的命运?估计大家有些多虑了,在高中今后取消文理分科的背景,高校及不同专业对选考科目的要求将成为考生未来选考的关键。
  从最先启动新高考改革的浙江统计数据来看,2017年在浙招生的近1400所高校、23700余个专业(类)中,考生选考物理即可报考(包括高校设限选考科目为物理或没有设限选考科目)的专业(类),达到91%,化学为83.5%,技术为70.6%,生物为68.8%,历史为62.8%,为59.7%,地理为60.9%。有意思的是,包括部分大学的中文系、哲学系、人文学院的选考科目都要求物理。
  看来, 在人才跨学科培养成为主流的背景下,无论考生选择偏文或者偏理,如果希望在高考乃至将来的大学学习中脱颖而出的话,学生既要发现适合自己个性兴趣和发展潜质、特别突出的优势学科(文科或理科的某个细化方向),同时也需要围绕该优势学科建立具有一定联系的、跨越不同学科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