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题分析应避免的几种误区

2019-12-11 08:37:26

  在指导学生分析选择题的答案时,有以下几个常见的误区。

  误区之一:依次分析各个选项

  很多教师在对选择题进行分析的时候,习惯引导学生依次检查所有的选项,试图一个接一个地加以确认或者排除。

  事实上,鼓励学生阅读所有的备选答案是正确的,但如果有一个答案一眼看上去就比其他的答案正确,教师就应该让学生首先对这个答案进行分析,而不是按照顺序进行逐个的排查。

  对于学生来说,如果一眼就能看出某个答案正确,而还被要求检查所有的备选项,他们就会产生一种认知上的不协调,“我知道是D,为什么必须要看A、B、C呢?”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花在排除错误答案上的时间多了,花在正确答案上的时间就少了。举个例子来说,假如一节课(40分钟)要讲40道选择题,每个试题只有1分钟的时间,学生只有时间注意1~2个最可能的答案。就是这样,学生也要检查40~80个备选项,但如果要求学生从头到尾关注所有的备选项,则他就要关注160个可能的答案,这使得学生处理每一个备选项只有15秒钟的时间,其中还要包含预先读题所花费的时间。

  误区之二:首先搜索要被排除的选项

  一些教师在指导学生做选择题的时候,喜欢采取“排除策略”,让学生先排除掉某选项,希望提高在余下的选项中正确选择的概率。

  作为最后的求助方法,用一下“排除策略”未尝不可,但一般情况下,最好不要使用这种策略。理由有两条:第一,浪费时间。因为通常有好几个选项都有理由排除;第二,它不能将几率提高很多。举一个例子我们就能明白:要求去做某件事情,但这件事情危险性很高,稍有疏忽就会有生命危险。现在给某人100万,生存的几率是1/4,他不愿意去做;改变条件将生存的几率提高到1/3,他同样也不会去做。从1/4到1/3,对他来说,这个几率的变化并没有什么质的区别。

  误区之三:在证明之前就确认

  现在比较常见的一种做法是,教师听到学生说出某一选项后,马上就会给出肯定的或者否定的表态。

  学生做出了选择之后,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教师都不因该轻易的表态,而是应当在学生做出了自己的解释之后,根据他的解释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为什么一定要让学生先解释呢?因为有的学生虽然说出的选项是正确的,但他对这个选项并不一定理解,说不定还是猜出来的。教师的及时肯定会让他掩饰原来的踌躇,按照教师希望的话语进行解释。还有的学生虽然选项不对,但他的想法很有代表性,教师的一句否定性的表态,立即打消了他进一步解释的愿望,一个好的教育机会就丧失了。

  误区之四:在备选答案之间进行比较

  在从四种不同的事物中寻找出某种和其他三个有差异的事物时,经常采用四个备选项之间的相互比较。但有人将这种方式任意扩展,那些阅读理解之类的选择题,也采用这种方式来找答案,这就不妥当了。

  对于阅读理解之类的选择题,某一备选答案是否是最佳的答案,要通过证明该答案与课文或者阅读的文本之间是否有内在的联系,而不是和其他选项之间的关系。最好的做法是,在学生判断C选项可能是最佳的时候,设法把A、B、D三个选项都给盖住,这样就可以目标清晰地寻找选项和文本之间的关联了。

  误区之五:直接给出答案

  这是一种最为糟糕、也最应该避免的做法,但实际上在教学中也是普遍存在着的。

  教师的潜意识里是否有这样的想法:“对于这个问题,我将选一个最好的学生来回答,那就是我。”

  不让学生自己经历选择和证明的过程,学生就不会在自己的头脑中建构这一知识点。这就像打乒乓球那样,教师把球发过来后,学生挥拍把球又给回了过来,教师接到球不打了。一个来回之后,球再次回到了教师的手里。

  来源:pplong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