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会新大纲 关注新高考

2019-10-31 18:01:52


领会新大纲 关注新高考

一、新大纲的相关背景

日前印发新修订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等七科教学大纲,要求从2002年秋季开始,凡使用试验修订本教材的普通高中,将使用新修订的课程计划和大纲。届时,现行普通高中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和七科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将停止使用。

1996年,原国家教委组织制订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和12个学科教学大纲(以下简称“试验课程方案”),并于1997年秋季在江西、山西和天津市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999年,根据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有关文件的精神,针对试验中反映出的问题,对“试验课程方案”进行了修订和完善,于2000年印发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和语文等学科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在原两省一市实验的基础上,江苏、山东、河南、黑龙江、辽宁、安徽、青海等10个省于2000年秋季开始使用这套课程方案,2001年试验范围扩大到25个省,2002年秋季扩大到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为配合从2003年起高考时间提前一个月的改革举措,组织专家重新修订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调整了课时。同时对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等七个学科的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进行了修订和审议。

本次各学科教学大纲的修订,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为指导,进一步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适当调整了必修和选修内容的比例,增加了课程的选择性和弹性,删除了各学科“繁、难、偏、旧”的内容,注重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进一步加强了方法、应用、探究等方面的内容,更加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强调实际应用,强调与学生经验的联系,实践环节大大增加,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目前,教材编写和出版单位正在组织力量依据新修订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修订试验教材。从今年9月1日开始,各地凡使用试验教材的学校或年级,将依据新修订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进行教学,2003年秋季开学,将使用修订并经审查通过的教材。另据了解,2003年高考,对使用试验教材的考生将依据新修订的教学大纲组织命题。

基础教育司有关负责人指出,各地要认真组织对《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及各科教学大纲的学习、研究,全面落实课程计划精神,结合实际情况,加强管理,鼓励并指导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同时,继续做好师资培训、教学仪器设备的配备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二、物理教学大纲的调整情况

物理教学大纲强调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强调“要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保留了联系实际的内容、试验内容以及与近代物理发展相关的内容,在“分子热运动能量守恒”部分增加了“绝对零度不可达到”的内容,删除了“气体的实验定律”等内容,降低了“库仑定律”等内容的难度。经过调整,必修内容的知识点从161个减为144个,必修加选修内容的知识点从208个减为186个。

1.降低要求的内容

自由落体运动

简谐运动的振幅、周期和频率

阿伏加德罗常数

真空中的库仑定律

电容器的电容

2.删去的内容

力矩和力矩的平衡﹡

说明:关于最大静摩擦力,可作定性介绍。

超重和失重(但新大纲保留:超重和失重的演示实验)

离心现象

《气体》全章只保留:气体的体积、压强、温度间的关系

气体分子运动的特点

气体压强的微观意义

静电场中的导体(但新大纲保留:静电屏蔽)

串联电池组的电动势和内阻﹡

欧姆表的原理

说明:讲到电流的概念时应该说明,在国际单位制中,电流的单位是基本单位,电荷量的单位是导出单位。

磁场

自感系数

说明:自感电动势做定性分析。

三相电流和三相四线制﹡

说明:在变压器的教学中,可以介绍互感的概念。

声波(声波的干涉、声音的共鸣)

光的反射定律

棱镜

玻尔模型

说明:在玻尔模型和氢原子的能级结构的教学中,重点介绍氢原子的能级结构。

实验:研究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3.略有变化的内容

微波、红外线、紫外线、X射线、g射线的应用 (增加:“的应用”三个字)

4.增加的内容

绝对零度不可达到

5.说明部分的重要变化

①继续学习科学技术→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②普通高中属于高层次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是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

③了解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认识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深入的→了解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认识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深入与拓宽的

④应该重视学生经验,创设物理情境(在概念规律教学中增加的文字)

⑤要通过阅读、实验、大众传媒、调查访问等多种途径,培养学生收集、鉴别、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在加强能力培养中增加的文字)

三、新大纲与新课标的区别

1.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国民素质

2.大纲强调的是知识和技能目标,标准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3.突破学科中心,为终身发展打基础

4.注重学生的学,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5.课程标准提出了多元评价建议

6.课程标准为教材编写者、教师教学及学业评价留下了创造空间

四、物理新高考的特点、趋势和备考策略

近年来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物理试卷在遵循高考内容改革的总原则及依据《考试说明》的基础上,题型、题量继续保持稳定,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核,不出现“繁、难、偏、旧”的试题,强调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与迁移;突出了对学生能力的全面考查,特别是有关创新能力的考查;注重将物理基础知识与生产、生活及现代科技的应用相结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物理学科特色,对现行中学物理教学起到了良好的推动和导向作用。

1.近年来高考物理学科的命题特点

①立足基础,回归课本,推陈出新

②关注热点,注重实际,体现创新

③给予信息,设置情景,考查能力

④加强实验,重视实践,突出设计

2. 关于气体内容的高考问题

应该指出的是,尽管气态方程已经删去,但还可能出相关的信息题,在近几年的高考复习中需留意有关的气体信息题。

3.考试中心透露2003年高考动向 —— 更注重基础

明年高考改革和今年保持很大的连续性,不会有太大的变化。1998年,提出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基本思路,即要有助于高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进一步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的“三个有助于”原则。今年,全国除了台湾外都实施了“3+X”方案。其中,湖北等省实行的是“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广东、上海、河南试行“3+大综合+1”;江苏试行“3+1+1”。专家说,明年全国高考科目改革的模式会有两种方向:一是注重单学科的作用,把综合学科作为资格参考。二是注重综合科目测试,而把单学科作为高校选拔的参考。但是无论哪一种考试模式,都要更加注重基础,遵循“三个有助于”原则。明年命题有七大趋势:

①正确理解“来自教学大纲,不拘泥于大纲”的原则。在命题设置上,要尊重中学教学大纲,不能超纲;但是不拘泥于大纲,在考查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上,还要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②在试题设计上,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化。在今后的高考试题中,会增加应用型试题和能力型试题。

③试题的取材要密切联系当前我国和世界的、经济、科技等各个方面的变化。

④试题以单学科知识和能力为主导,增加综合测试能力。后者力争要打破传统观念,向跨学科能力过渡。

⑤今后的高考试卷要适度缩短,以给考生思考的时间。过去的试卷长、题量大,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熟知事物的反应速度;改革后的试卷减少了题量,可以留下时间给学生充分思考。

⑥在试题的布局上,要有利于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这是认识的一般规律,有利于考生更好的发挥。

⑦随着高考人数的增加,试题难度会适度降低,但是仍然会保持高考的选拔功能。

明年高考提前一个月,只要没有大的科目改革措施,明年的命题思路会和今年的保持一致。

4.高考物理命题专家的观点

高考物理命题组的专家主张:不要填空题,减少选择题,增加论述计算题,试卷长度应减少到18题左右。

5.高考物理学科的备考策略

①夯实基础,回归课本,突出知识梳理

②联系实际,拓宽视野,提高应用能力

③重视实验,注重原理,强化设计能力

④讲究策略,规范解题,加强应试指导

课程

①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包括学校所教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活动。大多数国家由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分别编订颁行。中国唐代已有“课程”之名。孔颖达疏《诗经·小雅·巧言》篇“奕奕寝庙,君子作之”句,谓“救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英语curriculum一词,来源于拉丁语cursus,意思是跑马道。②泛指课业的进程。在一定时间内应完成的一定分量的学业。宋代朱熹论学,谓“宽著期限,紧著课程”;又谓“小立课程,大做工夫”。③学科的同义语,如语文课程,数学课程等。

课程改革

按照某种观点对课程和教材进行改造。改革动因:一是社会的需要。如要求普通学校从培养学生升学转变为培养既能升学又能参加生产的劳动者,课程教材就要相应地有所改革。二是科学技术的发展。19世纪以来,随着科学的发展,一些国学的学校课程已经多次改革。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现代科技,成为当代“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三是教育理论包括教育哲学、心理学等方面观点的不同。如认为教育重在发展儿童心智,课程教材的选择就偏重于古典语文和数学难题;倘认为教育重在给予儿童实用知识,课程教材的选择就偏重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改革有具体明确的方案,才能付诸实施;遵循教育科学规律,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课程标准

确定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件。中国清代末年兴办近代教育初期,在各级学堂章程中有《功课教法》或《学科程度及编制》章,为课程标准的雏形。1912年1月,公布《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此后,课程标准一词沿用约40年。其间课程标准多次重订或修正。1923年颁布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1929年颁布中小学课程暂行标准。1932年颁布中小学课程正式标准。1936年、1942年、1948年先后颁布中小学课程修正、修订、二次修正标准。成立初期颁布过小学各科和中学个别科目的课程标准(草案)。课程标准的结构一般包括课程标准总纲和各科课程标准两部分。前者是对一定学段的课程进行总体设计的纲领性文件,规定各级学校的课程目标、学科设置、各年级各学科每周的教学时数、课外活动的要求和时数以及团体活动的时数等;后者根据前者具体规定各科教学目标、教材纲要、教学要点、教学时数和编订教材的基本要求等。1952年后,称前者为“教学计划”,后者为“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

①教师为讲授某一门学程编写的教材纲目。多用于高等学校,又称“学程纲要”。②俄语(yue6haя лpoгpamma)一词的直译。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学校各门学科的目的任务、教材纲目和教学实施的指导文件。以纲要形式,规定各学科的知识、技能、技巧的范围和结构,体现国家对各科教材与教学的基本要求。一般由说明与正文两部分组成。前者扼要说明本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选择教材的主要原则与依据、教学方法的建议等;后者具体列出本学科教材的篇章节目、内容要点、上课时数、实际作业(实验、练习、实习)的内容与时数以及其他教学活动的时数等。列入本文件的教材深度与广度,一般应是学生必须达到的标准。它是编写教科书和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检查和评定学生学业成绩、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课程评价

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做出改进课程的决策。课程研制的步骤之一。它应当是一个客观的过程。需要运用科学的手段如教育测验,对课程做出量的分析,即量的评价;根据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做出质的分析、说明和鉴定,即质的评价。量的评价有“目标模式”;质的评价有“外观模式”、“说明模式”和“鉴定模式”。

评价指标体系

由一系列反映被评对象目标的、相互联系的指标构成的有机整体。反映被评对象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各个方面的相互依存关系。是评价工作的出发点和依据,在评价活动中,通常根据评价对象的目的,按类别,逐层次地建立一系列评价指标,用以系统地、客观地反映被评对象的全貌。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方向性、可行性、独立性、整体完备性、可比性和简易性等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