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天下课改人联合起来”, 我们必须团结一切课改的力量,去敢于推翻旧教育、打造新课堂、培养新人类。但我同时要批评那些带引号的“高效课堂”,因为它们正以扑朔迷离的各种幻象,打着素质教育的大旗,披着高效课堂的外衣,大兴应试教育的“妖风”,蛊惑着许多不明教育本真的人舍本逐末。
我当然一直在为了课改而不遗余力地摇旗呐喊,不改教育就没有出路。基于对中国教育现状的基本诊断,我们认为教育的问题集中在课堂上,或者换个说法,当下的教育患的是“课堂并发症”。因此,揪住了课堂,牵一发而动全局,解决了课堂问题,其他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这和找准了支点,便能撬动整个地球道理差不多。为什么要坚决瞄准课堂动手术?我比较偏颇的认为课改实在不仅是为了提高课堂“效益”,而是“课改就是从油锅里捞孩子”,改首先是为了让孩子们不痛苦、不厌学、“不跳楼”。为什么课改能从油锅里捞孩子?那是因为倡导教育要“遵循儿童的方式”,一切“从儿童出发”,彰显儿童的天性和主体地位。我天真地想,一旦能让儿童在课堂上收获快乐、找到感觉、获得尊重、激发出对生命的热情,那么跳楼的几率是否会降低?如果连“人”都没了,岂会有“人才”?更何况,课堂的目的好像不单纯是为了让学生考上大学,除此外,它还应该给予孩子未来生活所需要的合作、实践、动手、思维等能力,然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无法给予这些,我们很多人甚至也鄙薄这些东西,在我们的教育认识里似乎只有知识,这样“唯知识”的教育能培养我们所需要的人才吗?在今天,儿童还是祖国的未来吗?如果是,课改显然就是对未来负责;如果不是,那我们继续对应试教育听之任之好了。我之所以批评那些“引号”,是因为在今天,那些“引号”们也在“课改”,可那些加引号的课改,不以解脱和改变学生的“状态”为要旨,反而越发加剧着学生的厌学甚至厌世情绪,“变形”的应试教育正日益危害着我们的教育,如果任由它们存在而不予戳穿“打假”,那么教育就会犯祸国殃“人”的错误,仍然会有更多的孩子选择以牺牲来抗暴!即使今天不跳楼,可后天呢,即便不,可杀他呢?
因此,课改是在“放生”,这是一份有良知的,基于“人”的必然选择。有人说我们是在重新解构中国教育,那么这种重构也是循着新课改理念进行的。什么叫重构?如果教育回到一个“人”字上就被叫做“颠覆”的话,那只能说明我们曾经的教育实在是谬之千里、离人太远!
有人说课改很像旧城改造,如果你觉得推倒重来可以尝试,那也该准许教育去“重构”才对,否则今天换门,明天换窗子的修修补补,可能真的于事无补。因此,在我看来,课改从来不应该是改良,而是改革。它到底改什么?显然不仅是改教材、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否则,这只能是停留在“术”层面上的改良,它实在是在改教育观念、改教学思想,说穿了本质上是改人!
高效课堂是个教育概念
如果从教育学的角度,高效课堂具有三大特性:主动性、生动性、生成性。从教学目标上解读,高效课堂是把新课改的三维目标加以实化,即实现从知识到兴趣、再到能力、抵达智慧的飞跃,简单地说,是立足于“学会、会学、乐学、创学”,高效课堂是在追求“四维目标”,即超越原有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价值感,而上升到通达智慧的层面。人类文明的传承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严格说来,靠的正是智慧,假如课堂只能给予学生知识却最终形不成智慧,那课堂即便能够满足“三维目标”,我以为仍然是有缺陷的。
因此,高效课堂绝对不是从字面理解的“高效益”的课堂,这样的“高效课堂”是肤浅的、低层次的、功利的、应试的,真正高效课堂的内涵十分丰富。高效课堂把“自主、合作、探究”当成课改的“六字真言”加以行动阐述并予以发展,在课堂环节上“落地”为“预习、展示、反馈”,在学习方式上转化为“独学、对学、群学”。
高效课堂的核心是人本。是从儿童出发,“认识”儿童。在我们看来,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他具有好奇心、展示欲,教育就是设法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展示欲。这符合新课改理念的要求,儿童是学习的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是天经地义的事,任由学生去自学(自主学习的简称)。我们认为,唯有认识儿童才能发展儿童。
高效课堂围绕着“人本”建构教学关系和师生关系。在教学关系上,主张“学本”,在师生关系上主张“生本”。高效课堂的“三个本”支撑起自己的“教育学”。“学本”,即教服务于学,课堂教学的重点是变“教中心”为“学中心”;“生本”,即按照学生学习、认识和成长的规律,把“学生的”原原本本地交付学生,呵护学生的天性,让每一个生命自然成长。
高效课堂的灵魂是“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围绕这个灵魂重构两个关系,即变传统教学关系中的“惟教”为“惟学”,变传统师生关系中的“惟师”为“惟生”,认为课堂最宝贵的教学资源是“学生”,“两惟”的核心是“学和学生”,主张“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
高效课堂的理念承载在高效课堂模式之中。以杜郎口中学为例,课堂模式是10+35,规定教师讲的时间不能超过10分钟,有人质疑说课堂教学岂能限制教师讲,这样的质疑应该说不是没有道理,但却没有明白另外一个道理,课堂仅仅有限的45分钟时间内,不限制“讲”岂能保障学生的“学”?这道理朴素到和“红灯停、绿灯行”没有差别。高效课堂的普适性模式即“五步三查”,这套模式较之于一般的“教学模式”不同,它显然不是从学科教学的知识规律本身出来的,而是基于“学习者”对学习、生活的认识和成长规律总结出来的,因而适用于所有的学科和所有学段。
高效课堂的关键是“学习能力”。因而高效课堂认为素质教育的“素质”其主要内涵正是学习能力,课堂一旦仅有知识本位而离开对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样的课堂是低层次的甚至是应试的。我们固然可以承认知识能够通过灌输获取,那能力呢?智慧呢?可以靠灌输得来吗?离开了“在经历中体验”这一过程,死记硬背和知识灌输则显示出必然的劣势,传统教学方式太过原始,由此而导致的传统课堂“配置”过低,我甚至怀疑传统课堂的“企图”是错误的,方向也是错的,它无法承载素质教育的需要,这样的课堂学习能力从何而来?得舍弃“马车”换乘“汽车”,尽管有些不情愿,试着“心一狠”吧,舍得舍得,有舍方有得。
高效课堂的原则是捍卫“学”的神圣。我们依照新课改转变教的方式、转变学的方式、转变评的方式这一理念,坚决要求“把学习还给学生”,这是“事归原主”。尤其是关于“教”和“教师”,我们以为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把教师定位在“二传手”上,教师的职业倦怠和压力其实更多就来自于这样的定位,而发展教师“专业化”其实就是在培养“二传”技艺,问题是即便是“二传”的技艺达到了登峰造极了,那今天的课堂是否会因为教师的情绪不高、愿望不强而技艺发挥不好呢?高效课堂正是基于这样的怀疑,才放手发动、锻炼学生的“一传”——让学生动起来,和知识直接对话。这个对话的过程就是“学习”。学习即经历,学习即失败、反馈、矫正,学习即创造、成长、收获,知识一旦离开了应用,课堂一旦拒绝生成和生长,教学一旦变成了灌输和填充,那让学生得来的则只能是“死知识”,而“活知识”必须生根、开花、结果,能够让学生一生“带得走”、“用得上”,因此我们从相当高度上认识学习能力,我们主张,唯有致力于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才能生成他们的终身发展能力。
高效课堂始终是追求“立人”、使人成为人,因而它是一个真正的“教育”概念。
高效课堂有三大系统作为基本的支撑。
高效课堂的三大支撑
“高效课堂教育”有三大系统。
首先是文化系统,其次是评价系统,然后才是课堂教学系统。
一、文化系统全称为“高效课堂文化”系统。
课改改到深处是课堂,而课堂的深处是文化。在我们看来,传统课堂背后也有文化作支撑,但这种文化是什么形态和性质的?我们把它叫做“不相信学生文化”,因为太多的“不相信”,才导致不放手、不放心、不信赖、不归还……才有公然的“替代和包办”,才有命令、指责、干预、统一、惩罚……说到“根”,是陈腐的专制在作祟!
一个专制而冷酷的课堂岂能有学生的开放、创造、狂欢?难道他会乐在被奴役、沉迷于被压抑、陶醉于被囚禁?教育即解放!解放。解放什么?简单说,解放时间和体力,解放智力,解放观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发表的《学生生存》著名报告中谈到:教育能够而且必须是一种解放。解放学生的主体性,解放学生的潜在能力、创造能力和开拓探索精神,促进个性的发展,让学习者成为“他们获得知识的最高主人,而不是知识的接受者”。
当下中国的教育学实在应该是“教育解放学”,解放的主体是学生,其次是教师。因此课改又哪里是牺牲教师权益呢?相反,高效课堂一直在主张教师权益,维护教师的合法利益和捍卫教师的尊严,教师理应享受到尊崇、自由、快乐,享有发展的、自在的、幸福的生活。
如果一种教育是在牺牲教师“成全”学生作为代价,那这样的教育一定不是好教育。如果不能认识到唯有教师的解放才能带来学生的解放,唯有幸福的教师才可培养出幸福的学生,那课改当然无法推进,教师又哪里是课改的阻碍者?
唯有保全作为“人”之学生与教师的人格、兴趣、权利、理想、尊严,教育才会散发着“人性”,才让人迷恋和感动,教育不是牺牲、抢占和暴虐,不是奴役、命令和顺从,它必须服务于“人”的需要,从生存到成长发展。从这重意义上说,高效课堂文化的核心是“开放”,是开放与解放,是变一潭死水为一池春水,是充满生命的“泛活”。
但我们也应该读懂罗杰斯这样一句话,“没有任何人可以教会任何知识”,“高效教师”(算是不严谨的一个词汇吧)他(她)在课堂上实在不应该是教知识,教师带给学生的最大影响首先取决于教师是怎样一个人,他(她)具有怎样的人格、性格,他面对的是“人”而不光是书本,他(她)是在心灵上书写,而不是单单是在黑板上,他(她)是和他(她)的几十个学生一起,在相互激活着自己的生命,在创造一个“未来的世界”——阳光、开放、向上,我们把这样的六个字列入“高效课堂文化”真言,旨在提醒那些做真教育的学校,去审视和创设学校文化,看一看我们的教室、走廊、餐厅、宿舍、校园,有没有文化,是什么样的文化,能不能有利于师生的解放,记住先生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那个教导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就以这个“软件”去给文化“杀毒”,用这样的文化去影响、浸染、滋润、陶冶、激活每一颗生命。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