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初中思想品德课强调把思想品德教育寓于活动之中,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与实践中建构知识,感悟人生,培养能力,树立基本的是非善恶观念,学做负责任的公民。可见思想品德课的课程价值已经不仅是着眼于知识与技能的强化,而更应当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滋润情感、端正态度,内化正确的价值观。
但在现实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课堂教学仍没有超越“知识本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重知识传授,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重说教,轻学生体验、感悟等现象仍然大量存在。这种现象弱化了思想品德课程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有效帮助及正确指导。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实行体验性活动教学十分必要。
所谓体验性活动教学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和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思想品德课中采用体验性活动教学,符合了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在教学中,要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受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有利于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改变了教师的话语霸权,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而且体验性活动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激发他们的主体积极性,让他们在主动体验中认知所学内容,使认知内容与个人心理产生“共鸣”。这既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更让学生在体验中认知,在认知中感悟,从而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体验活动中去呢?笔者认为在思想品德课中要实施体验性教学,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
每个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笔者在教学中创设了恰当的体验学习情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置身于特定的生动教育环境中,自然而然地去感受和体验。例如:在教学《积极对待挫折》时,笔者就用多媒体展示了残疾夫妻王丽和库海洋的感人事例,他们两个人靠仅有的一只手撑起了一个家。这样的情境震撼了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受到感染的同时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把学生一下子引入学习的主题。然后笔者顺水推舟,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组织环环相扣的问答,从中导出了挫折的概念、起因、心理反应的内容,让学生懂得了挫折的两重性。重点揭示了挫折带给人的升华、增力、清醒作用,最终引导学生认识“挫折是生活的常规”。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感知、感悟、感化。教师应创设适当的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体验中去,从而增强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
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体验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能为学生创设自主、轻松的学习气氛,实现学生管学生、学生教学生、学生促学生,互相帮助,共同提高。例如:在教学《保持乐观心境》时,笔者组织学生讨论“寻找生活中的快乐”,让学生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进步、人际交往等方面体验快乐并与大家一起回味分享快乐。因此笔者特意安排几位优秀学生交流自己从学习中亲身体验到的快乐,由于是同学的现身说法,所以对中等生更有说服力,对后进生更有教育意义。最后笔者鼓励其他学生以这几位同学为榜样,努力去尝试体验学习的快乐。实践证明,课堂讨论能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笔者欣喜地发现,班上的一些后进生平时上课应付了事,但是在讨论的过程中热情特别高涨、思维特别活跃,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在班上举行演讲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体验
现代社会要求思想教学的任务不仅要让学生学会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了解社会,用学到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笔者在每节课前五分钟安排学生轮流进行演讲,让学生针对当今时事要闻和社会热点,自选题目、自定讲稿,并将自己的观点融入选题中间,锻炼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和分析能力。为了准备演讲,学生在课余时间纷纷主动看报纸、听广播、上网浏览新闻,全面关注社会生活,广泛收集时政信息。通过自己查找感兴趣的资料,并经过自身的认识与思考,形成书面的观点,最后在课堂上向全体同学进行演讲,让学生经历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从实际到理论的过程。这样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参与、自我体验的过程,也是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的过程。
四、适当地举行座谈会,通过座谈会体验课堂学习
初中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好奇、积极、主动、爱发表意见、自制力差都是他们的特点。因此,教师如果一味禁止,可能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为此,教师可以挤出时间让学生尽情地聊个够。
例如,笔者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一课第一框“新学校,新同学”时,讲授第一个问题:“我所遇到的新鲜事”,就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表感受。这样一来学生对于思想品德课的第一次接触就建立在了一个自由的氛围中,并且能在课堂上穿插入掌声、笑声,甚至还有歌声。体现了学生在思想品德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赢得主动权,也就提高了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这样的课堂不再是教师强迫学生学习,而是学生渴望学习,渴望课堂教学的延续。
五、让学生进行辩论比赛,体验课堂学习
初中学生虽然年龄还小,但是他们往往都有了粗浅的是非观。在很多时候他们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会使教师和家长大出意外。通过辩论的方式学习知识,一方面使学生更加全面展示他们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还能使学生在辩论中得到成就感。当然这种“辩论”式的体验学习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辩题的选择一定要符合初中学生的特点或符合社会生活。
2.在辩论开始前,教师应适当点拨,启发引导,鼓励学生不拘泥于课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展示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3.辩论时,教师可充当主持人,也可以请思想品德课代表做主持人。辩论切忌走过场,一定要像正规的辩论比赛一样,这样学生才会认真对待。
4.辩论结束时,教师应当对本次辩论进行及时的总结。
比如,我们在学习“法律与道德”一框时,可以把学生分成道德组和法律组两大组进行辩论。由学生选出主持人,选出四位评委进行评分。先创设好问题:(1)道德与法律哪一方面更重要?(2)二者有没有必然的联系。然后两组分别说出自己方重要的理由,理由充分者由评委给予加分,不能构成理由者适当扣分。学生通过参与就能把道德与法律的问题圆满解决,教师也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完成了教学任务。
通过这种体验学习使学生在激烈的课堂气氛中不仅掌握了知识,拓宽了知识面,还增长了见识,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参与意识和“主角”意识。
六、引入物理化学课的实验环节,通过实验去体验课堂
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一般都还不强,一味地进行枯燥乏味的理论传授,不仅徒劳无益,时间长了以后,学生会慢慢失去对课的兴趣,导致上课时没精打采。如果在思想品德课中也能引入物理课或化学课的实验环节,那么一定能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生动活泼的形象行为。
如,在学习“创建新集体需要共同目标团结一致”这一知识点时,就可以引入物理的力和反作用力的实验。通过两个学生从两个相反方向推一张桌子,与从同一方向推一张桌子的对比,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效果。学生细心观察实验,认真思考后得出结论:只有大家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这样方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通过实验,学生不难发现各学科之间是存在着内在联系的,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七、在课堂上插入歌曲、小品、游戏等文娱形式
歌曲、小品、游戏等都是大众喜欢的文娱形式,在思想品德课中偶尔插入歌曲、小品、游戏,能让学生在身心放松的同时有所思考、有所感悟,从而指导他们应怎样正确面对来自心理品格、健康人格、高尚道德情操等方面的问题。如,在教学“大自然在哭泣”的内容时,先让学生欣赏歌曲《太湖美》,在优美的歌曲声中,教师及时提问:歌词中提到的太湖美不美?美在什么地方?而今天的太湖变成什么样了呢?是谁造成的呢?我们以后应该怎样防止这种事情的发生?
又如,在学习“防范侵害,保护自己”这一框题时就可以使用小品教学法。请几名学生表演一小孩在异乡为了到达目的地搭乘一辆陌生人的摩托车后,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学生一方面能将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表演出来,满足了表现欲望,另一方面又能引发思考,真正领会到要提高警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这样穿插了小品、歌曲、游戏的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绪高涨,既能促进学生各方面才能的发展,又能使学生开动思维,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同时,还使学生分享到快乐,体验到学习的多面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体验性活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突出了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的地位和作用。在体验性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可听、可看、可触摸、可经历、可操作的机会,运用阅读式、情境式、再现式、模拟式、互换式等多种体验教学方式,尽可能把思想品德课中抽象的知识还原成事实,让学生去思考、讨论、合作,让学生去体验事实、体验问题、体验过程、体验结论,从而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与教师互动合作中构建知识,发展潜力,健全人格,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