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问题是课题研究的起点
某学校一位教师选择“高中政治学习小组策略的研究”作为自己的课题,在其研究背景部分他是这样表述的:
改变学习方式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而合作与探究学习是课改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随着课改的逐步推进和深入,一线教师对合作与探究学习的认识已经跨越理念走向行动,从盲目尝试到有序运作,从注重形式到讲求实效。如何真正让学生的行为、认知、情感参与到小组合作探究中来……
在上述案例中,我们发现这名教师的问题表述既不清晰,也不具体,更不是对自己课堂教学中发现的问题所进行的实实在在的分析,因此给人一种隔靴搔痒的感觉。
在每年的课题立项评审时,从提交的课题开题论证报告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的课题都存在一个致命的共性问题,即缺乏对自身教育教学问题的具体分析,而且部分课题所涉及的问题非常笼统,不具体、不聚焦、不明确且泛泛而谈者居多。问题不明晰、不明确,显然问题也就不可能真正得到解决。
问题明确、具体是进行小课题研究的前提。我们来看一项“培养高一学生生物阅读能力的实践研究”的课题,该教师是这样分析问题的:其一,学生不能或不会阅读教材,读教材如同读小说,找不出关键词句或重点语句,难以领会其含义;其二,完成学习卷的基础填空时,只在教材中寻找所填内容,对教材知识不求看懂、理解;其三,做题时不能准确提取题干中的文字、图表和曲线等关键信息,以至于答非所问或者不会回答。不难看出,该教师是经过认真思考的,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也是比较透彻的,因此对问题的分析也比较到位。这样一来,该教师在进行小课题研究时,就会从这些问题出发,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来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课题研究,才具有真正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
新问题是课题研究的起点
在研究过程中,部分教师发现会产生一个或者多个新问题,这让他们觉得束手无策。事实上,这种现象是司空见惯的,而且我认为,发现新问题越多,就越能说明这些老师研究的深入性。
比如,某教师在进行相关“提高高一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实践研究,但他在研究过程中却发现这样一些新问题:其一,大多数学生的词汇量非常少,基本上无法开展阅读;其二,学生不喜欢阅读英语文章,不配合教师的预习阅读的要求;其三,英语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汉语表达方式的差异较大,大多数学生不习惯且不容易接受。这些新问题,也是在教学研究过程中产生的新课题。
那么,如何解决此种问题呢?首先,可以把这三个问题提炼为三项课题,诸如“提高高一学生英语词汇量的实践研究”、“培养高一学生英语阅读兴趣的实践研究”、“中英文语言表达方式差异性的实践研究”等。其次,要理顺这些课题之间的逻辑关系,相关英语阅读兴趣、英语词汇量、中英文语言表达方式差异性、英语阅读能力等四个方面,之间存在着先后顺序和一定的逻辑关联。这样就可以把原来的较大视角的课题暂时放一放,先研究“培养高一学生英语阅读兴趣的实践研究”、“提高高一学生英语词汇量的实践研究”两项课题,因为这两项课题是另外两项课题的前提。
当然,在研究过程中可能还会产生其他新的问题,这也是正常的。由于新的问题不断产生,因此关于英语阅读教学研究的课题就会越做越大,越做越深入,时间越做越长,研究内容和研究领域也会越来越广阔。那么,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该教师也可能成为这个领域名副其实的专家了。
问题意识至关重要
不存在问题的课堂是没有的,不存在问题的学生是没有的,不存在问题的班级是没有的,不存在问题的教学也是没有的……各种教学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和广大教师日常的教育生活相伴而生的。因而,教师能否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就显得至关重要了。正如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当前,全国各地的课改中,有人倡导“先学后教”的理念。然而,在具体的过程中,我们也会遇到一些实际的问题,如课前预习效果不好、教学进度慢、学生课堂展示效果差、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课堂展示中学生的参与面较低、教师和学生的负担加重,等等。这些问题都属于正常现象,关键是教师如何正确对待问题,积极思考问题,并主动以小课题研究的方式去解决问题。问题的出现,恰恰是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的动力源泉。
(作者胡远明,单位系河南省郑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