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每年除杨浦区外,其余各区都将在4月底前结束第二次模拟考试,有些区二模考试后学生细到可以知道自己在全区的大体排名。这对下一步第三轮、也是最后一轮的复习能起一个定位作用,即在自己的各学科复习重点之间做一个调整,也可以就每门课在难易度的把握上做一下调整,下面就数学学科做一些简单的分析。
每年各区县(包括5月22日的全市模拟考)的试卷有近17套,估计每个学校都会以此为重点对这17套题目“通吃通做”。在这一过程中,各校老师们会通过每年各区的二模卷探探中考的“动向”,对比难易度是否有所改变,几何题型是否会有变化;学生也可以在二模后的复习中就此找出自己的薄弱点,进行横向的专题训练。所以,二模后的复习既要认真地把所有区的题目做一遍,又要寻找到适合自己的考试技巧和节奏。
第一部分:数学中考1-18题,共72分。根据这几年的题型模式,填空选择,基本上都只涉及1到2个知识点,换句话说就是没有拐弯的题,都是最基本的概念和图形,所以学生在做这一部分的题目时,要求“不加思考,直接下笔”。而第17、18题一般会涉及到图形的运动,因而产生多解,所以在做到填空第17、18题的时候,同学们要学会“停一停”把重心放到画图这个环节来——准确地画图直接关系到能否正确地求解、不丢解。如有一年的中考题,第18题为含一个45度角的菱形,沿一条边折叠,求折叠部分与原图形公共部分的面积,这个题目不少学生都随意画图,结果角度画得过大,致使折叠部分画在了菱形内,公共部分的图形由四边形变成了三角形,而这样的错误学生在考场上极难自己检查出来。
第二部分:19题—22题,共20分。这部分简答题仍然注重基本概念和运算,只是比填空题多了一层要求:用数学语言将数学思维进行规范表达。这部分在训练过程中是要争取拿满分的,而同学们的丢分多以运算粗心和几何证明过程中跳步说理为多,尤其是几何证明。所以,这一部分的训练不是以“会不会”为着重点,而是以“简答题要详写”为技巧来训练。
第三部分:23题,12分。这是一个比较独特的部分,近几年都是几何证明题,而且一般分为2到3个小题。这部分建议同学们要做一个横向训练,就是将所有模拟卷中的23题放到一起来做,自己总结找到一些规律,诸如,小题之间的台阶性、添加辅助线的“尝试通法”、几何证明中“两头出发,中间搭桥”等,还会用到一些基本几何图形,如A字形、逆A字形、8字形、逆8字形、射影定理图形及子母相似图形等。
第四部分:24题、25题。毫无疑问,这是两考合一考后为拉开距离进行选拔而设置的题目,第24题为代数类综合题,第25题为几何类综合题。24题在数形结合的解析思想中注重计算,尤其考核学生代数式的化简与计算能力,同时考察学生能否用初中的几何方法来解决解析几何的简单问题。在这道题目中,学生一定要注意第一题的计算问题,第一题错,那么这道题接下来即使方法都对,也几乎一分都得不到了,我和学生把这个注意点叫“严防死守多米诺第一张”。最后就是25题,这道几何题目,蕴涵的都是基本背景图形,如何把复杂图形分解为基本图形,这个功力是逐渐练成的。在这道题目中我们提到的方法是“相似优于勾股,三角优于相似,面积搭桥有奇效”。至于25题的第三小题,则是给奔着满分去的那些有极强构图能力和计算能力的学生准备的,这也是展现“平时百般兵器浓缩,限时功力大比武”的平台题目。在这道题目上,不必刻意为求定义域等进行专题训练,而是考一次,认真解答一次,订正一次,尤其做好订正本,这个“病例”对自己的帮助会非常有效。
至于答题技巧和节奏,我认为不能按统一标准,而应因人而异。一般来说,1到23题平时训练掌握在50分钟,24、25题50分钟。
基础相对比较薄弱的学生,则可把1到23题的答题时间延长到一个小时,索性把25题的第三小题一开始就放弃掉,这样能节省出不少时间来解答前面的题目。我一般不主张学生考试时养成检查的习惯,而是一遍过,从第一道题开始就怀“敬畏之心”认真审题、认真答题,做完就不再回头,一是因为在考场上出现的盲点类错误,考生自己几乎很难检查出来,哪怕是出了考场“一拍脑袋就大叫”的简单错误;二是做到最后一大题,大部分学生都会逐渐陷在若隐若现的思路火花中,激动地尝试不同的“彼时灵感一现”思路,很难回头静心检查出错误。所以,在答题技巧上要逐渐训练成“敬畏之心,一气呵成”。
来源:高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