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3年的物理教学,一路遇见很多贵人给与的关心指导,让我和我的团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品尝到做一名物理教师走上教学研究的快乐与幸福!感谢一路贵人!
在领导、专家、导师的关心下,我成长着。也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我感到:拿别人的表扬增添自信有更大的底气;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是最大的错误;拿别人的批评改进自己是最大的进步。想成为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目标要明,心态要正,激情要足,学习要广,反思要勤,教研要浓。学习、实践、反思中审视着究竟什么是物理?我们为何教物理?我们该怎样教学生学物理?
一、什么是物理
首先,物理是一门科学。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学取得的成果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有力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物理学是一项国际事业,它对人类未来的进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探索自然,驱动技术,改善生活以及培养人才。
其次,物理是一种智慧。
物理学形成了一整套独特而卓有成效的思想方法体系。物理学当之无愧地成了人类智慧的结晶,文明的瑰宝。大量事实表明,物理思想与方法不仅对物理学本身有价值,而且对整个自然科学,乃至社会科学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贡献。
再次,物理是一种文化。
从广义来说,文化指的是人类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同样,物理学家在长期科学实践中所创造的大量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也就构成了物理文化,物理文化是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它的基本研究方式就是实践,因而在客观性上表现为“真”;物理学创造的成果最终是为了造福于人类,它在目的性上体现出“善”;另外,物理学还在人的情感、意识等多方面反映了“美”。物理学本身兼具真、善、美的三重属性,所以说,物理不仅是一种文化,而且是一种高层次、高品位的文化。
物理学是求真的。物理最讲究实证,物理学家在科学研究活动中最基本的态度就是实事求是,坚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原则。物理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修正错误、不断逼近真理的“求真”史。
物理学是从善的。物理学致力于将人从自然中解放出来,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帮助人们不断认识自己,促使人的生活趋于高尚。这是物理学的价值取向和终极目标,因而物理学的本质是从善的;另外,物理学家的行为也是从善的。他们那种严谨求实的态度、献身科学的精神、热爱人民的情怀等等,对于后人无疑是一份尤为珍贵的人文财富。
物理学是至美的。德国物理学家海森伯说过:美是真理的光辉;罗马哲学家普洛丁又说过:善是美的本原。物理学因真而美、因善而美。物理的美属于科学美,主要体现于简单、对称和统一;对称则统一,统一则简单,它们构成了物理学的基本美学准则。翻开物理学的篇章,可以发现到处都跳动着美的音符,难怪爱因斯坦会说:“宇宙间最不可理解的,就是宇宙是可以理解的。”
可见,物理它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文化。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看到物理原来有着如此丰富的内涵,有责任去挖掘和开发它的育人功能,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同时又使我们感到物理原来有着如此美好的禀性,更要钟爱物理,更有激情地去从事物理教学。只有真正热爱物理的物理教师,才能做到不仅教会学生如何去理解物理、应用物理,而且还会进一步引导他们去感悟物理、欣赏物理。
二、为什么教物理
新课程提出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理念“由生活走向物理,由物理走向社会”,“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物理课程标准内容由“科学探究、科学内容”两部分组成。把“科学探究”作为学生必须掌握学习的一个部分。让学生模拟科学家的工作过程,按照一定的科学思维程序去探究学习,落实教学的“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体验科学探究的心理感受,有机融合三维目标的达成。实施中发现很多缺憾:
(一)现实中的物理教学
为考而教——知识本位。初中物理是初二年级开设的一门新学科,一个星期物理是三节课。考试时学生要分数,老师也要分数,分数成了老师与学生的命根子。很多老师很敬业,每天忙碌着备课、上课、批作业、辅导等。知道埋头赶路,但不知抬头看路,师生感觉累,质量难以实现高效。记得一次问为什么学密度?学生回答很好笑——为了考试。不明白学习的意义。
为教而教——学科本位。从中考失分题发现: 学生应该得分的却得不到;.学生实验能力差;.学生恐惧综合题;.学生表达能力不强;.学生在新情景中不适应;.学生不能解决开放问题……老师厌教、学生厌学。我们反思自己的课堂,走进同行的课堂发现,我们老师凭自己的经验教学,但会研究学生的教学比较少,是现在教学的主要问题。
有的老师为讲题而讲题,连最起码的物理演示实验、学生实验也跳过,难怪学生问卷调查中写到,老师:有的时候可以让我们同学来讲做,这样让会做的同学在课上也有事干了。建议老师:我们会的地方请你少讲些,我们不懂的地方你多讲些。老师你多讲一些认为对我们好,有时我们真的体会不到。难怪出现这样的笑话:记得一个老师说,家里保险丝断了,用剪刀去推,我说你命真大。
我们很多老师还停留在“双基”教学的层面——知识与技能;也有老师注重过程分析,但没有方法指导,没有揭示“为什么是这么想”的思维策略。有教师也尝试三维目标的融合,但教学设计追求形式;课堂提问缺少思维含量;探究实验缺少“探味”;课堂赏识性评价过于频繁;过分依赖多媒体,没有传统的板书生成,为了发挥学生主体性,缺失了教师的主导性,出现走极端的“多动症”、“浮肿病”现象。
(二)问题症结分析:
反思教师课堂存在的一些缺憾,主要有以下原因:
1.教学价值观念定位不对,导致教师课堂行为与教学理念没真正对接。追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自主、合作、探究”、“以学定教”、“ 顺学而导”, 这些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口头上说起来一套一套,但没有深入我们教师的骨子里,在实际课堂教学行为中,教师不自觉又回到习惯势力——“以教引学”。只满足讲完知识,试图留更多时间让学生识记学练。
2.缺乏经验之思,反思之思。波斯纳说“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我们大部分教师的教学经验停留在浅显的条件反射层面,缺少专业的深入思考,仅仅停留在对是否成“事”,做成了事,进行反思,没有从是否成“人”的角度思考,因此,部分教师缺乏对教材的二度开发。能较好地教“教材”,而没有能很好地用“教材”教。部分教师越教越熟,走向越教越烂,不懂“留白”艺术、“闭嘴”艺术。
3.缺少教育理论学习。部分教师不能用教育理论指导、反思自己教学,促进专业的第二次成长。不能辨证地加以思考,不会从哲学层面追问自己的教学行为。很多教师仍停留在完成“教案”讲解,而没有真正站在学生层面考虑学情,为学生“学”服务。
因此,倡导基于学生研究的教学行为改进——为学而教。
(三)为学而教——学生本位。研究学生,创造适合他们学习的课堂,走进学生学习的情感,唤起学生学习的情趣。贴近学生的生活,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对接学生的认知,创设学习的情节、情境,用学生明白的话讲学生不明白的道理。学生对物理感兴趣并能维持学习的兴趣,也不觉得物理难学了。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物理的目的,不是为了将来进一步研究物理,而是有助于以后生活中正确面对、决策所遇到的大量的非物理问题,为他们一生的文明、健康,高质量的生活奠定基础。所以我们物理教师要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而教,促进师生共生共长,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三、怎样教物理
目前有很多研究新成果,洋思模式;杜郎口模式,还有诸如导学案、活动单、学教案等等。不同的叫法,实质关注教学的有效,都在回归教学的原点,以学生为本,为学而教。
我们追寻的理想课堂,为学而教,就要研究学生,研究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感受、兴趣爱好、思维方式等,关注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在这里我们提出“情智”课堂。
物理“情智”课堂。在实施教学中体现科学探究思想,为学生创设物理学习情境场。情——营造情感氛围,形成学习心向。境——提供认知背景,促进意义建构。“物理”之“物”——事实证据(以实验为基础);“物理”之“理”——理性思维(以思维为中心),即智能的培养。 物理“情智”课堂,是指以情感为基础,以情境为纽带,以思维为核心,以认知为主线,以发展为目的,通过各种符合学生学习心理特点和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创设,赋予物理学习以生活情趣,把学生引入一种渴求参与的学习状态,获取新知识,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养成善于思考的本领,提升学生科学与人文素养。
(一)愿景:情智交融,情智共生
中国古代墨家主张认识事物须“五路”、“三知”。所谓 “五路”是指眼、耳、鼻、舌、身这五条感知世界的渠道。所谓“三知”是指闻知、说知、亲知。“闻知”,即传授得来的知识。对闻知得来的材料,仍须用心审慎地加以分析。“说知”,是以所知而推论未知。“亲知”,就是亲自观察、实践和思考来获取真知。
老师要给学生创造适合学习的“五路”、“三知”的学习场景。同时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去吸引学生、“粘住”学生。古语言,“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学生往往是先喜欢某位教师进而喜欢上他所教的学科。所以,教师要营造积极的情感氛围,让初中学生首先在心理上接受你。
课堂上以情育智,以智生情,情智交融,发展学生的情智,提高学生科学与人文素养,促进师生情智共生共长,焕发生命活力。
(二)使命:知而获智,志达高远。教学,没有分数“无知”,只有分数“无人”。学生的课堂,创造多种机会,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做、评”的胆量,培养学生善于倾听与表达、发表自己思想、展示自我的能力,形成自信自强、敢于创新,融于集体,团队合作,积极向上的精神,让学生知而获智,志达高远,为他们一生的幸福做好准备。
(三)价值观:
物理教学的核心价值在于一是把人类社会积累的知识转化为学生个体的知识,使他们逐步知道世界是什么样的,成为一个客观的人;二是把前人从事智力活动的思想方法转化为学生认识能力,使他们逐步明白世界为什么是这样的,走向一个理性的人;三是把蕴含在知识中的观念、态度等逐步转化为学生的行为准则,使他们懂得怎样使世界更美好,走向一个创造的人。真正落实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