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扼制美“绞杀战”的中国神秘部队

2019-12-10 14:14:42

战场上,凭借空中优势,对北的重要车站、交通枢纽、物资集散地进行重点封锁、狂轰滥炸,对铁路运输造成严重威胁。前线急需一支铁路维护部队。、经过慎重考虑决定调铁甲总队赴朝参战,担负守护铁路隧道、桥梁的艰巨任务。
  
  铁甲总队是由铁道兵团第6支队改编成的,下辖6个中队。这支部队当年在广西等地进行护路剿匪任务时,曾令匪徒闻风丧胆。1951年9月1日,部队接到赴朝的命令。经过8天的行军,这支部队到达了守护区――成川郡三德2号、三德1号隧道及新成川1号桥梁。
  
  战士们冒着敌机再次轰炸的危险进行抢修,那种状况并不比亲临作战一线轻松安全
  
  部队刚到,就赶上敌人对我守护区新成川车站及附近隧道、桥梁进行重点封锁轰炸。吕先祜当时是在铁甲中队任排长。他记得非常清楚,部队到达后的第3天上午8时,忽听空中响起了飞机的轰鸣声。他抬头望去,黑压压一片,30余架敌机飞临上空,前有战斗机,后有轰炸机。转眼之间,敌机便从高空俯冲下来,开始了扫射轰炸。因这一地区是敌机多次封锁轰炸的既定目标,敌机轻车熟路,不用侦察、不用盘旋,不需试投,在高空飞临目标500米左右处突然直接俯冲攻击。顷刻间几百枚炸弹倾泻到守护区。随着此起彼伏的爆炸声,地面上成了一片火海。浓烟把这一大片土地笼罩着,什么也看不见。
  
  部队入朝后虽在行军途中屡遭敌机袭击,但多在夜间,一般是一两架敌夜航巡逻机扫射几十发、投弹三五枚,目标捉得不太准,威胁不太大,没有造成大的伤亡。而这次却不同了,这是我守护部队第一次经受重点封锁轰炸,又是在白天,整个目标暴露无遗,所以敌机命中率也较高,致使我守护人员无所适从,不知如何应付。见敌机数量多,来势凶猛,轰炸激烈,我军只得避其锋芒,撤入隧道深处隐蔽。此时隧道内也被震得直晃动。顶部的土块碎石“哗哗”下落。接着隧道口落下一枚炸弹,炸塌的土石几乎将洞口堵住,真有隧道即刻塌毁之感,给战士们思想上、精神上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和压力。
  
  敌机的这种重点封锁轰炸一般情况下是一次性投弹,炸弹投掷后飞机立即返航。为了及早修复通车,我守护部队和当地老百姓一齐出动,冒着敌机再次轰炸的危险进行抢修。那种状况并不比亲临作战一线轻松安全。特别是冬季天寒地冻,一个弹坑深2米,上口直径3米,要填起来很困难。因无法取土,战士们只好打些石块,再铺设枕木、钢轨。
  
  敌机每隔3天或4天轰炸一次,甚至前次破坏的地方还没完全修复好,再次轰炸又被破坏了。铁道兵团英雄杨连弟就是在抢修清川江大桥时遭敌机轰炸壮烈牺牲的。不管敌机轰炸破坏得多么严重,部队都要随炸随修直至修复通车为止。
  
  在战场上,志愿军部队防空哨兵向运输车队鸣枪报警,通知车队闭灯躲避敌机轰炸。
  
  让敌机低头的我对空射击组
  
  我守护部队经过多次观察,掌握了敌机的一些规律。敌机在封锁轰炸时,一般都是二三十架的机群,不但有战斗机也有轰炸机。战斗机飞行速度快。轰炸机速度慢,在守护目标上空俯冲投弹,俯冲下来的高度已很低,同时四面是山,投弹后又要立刻拔高升空,而升空拔高时速度稍有缓慢,此时的高度正在、轻机枪的射击范围之内。部队经过研究决定在守护目标的山头上挖单人坑道及轻机枪掩体。为了让轻机枪转动方便灵活,及时捕捉目标,战士们开动脑筋把工事挖成圆形,中间留一土台,土台上装一个可转动支架,把轻机枪架在活动支架上,这样轻机枪转动起来非常方便灵活。
  
  又因敌机在空中飞行,飘忽不定,俯冲、拔高、盘旋,速度、角度各不相同,很难命中目标,这就要求战士们在瞄准射击时根据各类飞机的飞行速度、方向加提前量,掌握正确的射击要领,增大命中率。接着部队便组成了有数挺轻机枪、10支的对空射击组。
  
  对空射击组成立后第二天便进入阵地,但那天只有几架巡逻机在高空飞过,没有战机,只得无功而返。在第三天的上午8时左右,敌机20余架又飞临上空实施定点轰炸,照例俯冲、投弹。此时对空射击组和高炮阵地85炮、37炮、高射机枪一齐开火,只见空中散布着几百朵炮弹爆炸的烟云。有架敌战斗机被击中起火,拖着浓烟栽到3.5公里外的山沟里。因是低空飞行,敌飞行员来不及跳伞。随着“轰”的一声巨响,敌机和飞行员立刻粉身碎骨。对空射击组的战士们高呼欢庆胜利。
  
  “敌机在黑暗中逃走,我的哨儿又把灯火吹亮”
  
  为打破美军的轰炸封锁,保证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这支部队在志愿军总部的指挥下,同工程兵、高射炮兵等兄弟部队一起,在战地后方展开了顽强的反“绞杀战”的斗争。在作战实践中,部队创造出了防空哨这一特殊的战斗形式。部队以守护任务为主,有时也协助后勤部队担任夜间防空哨的任务。的铁路和公路有多处是并行的,除铁路运输外,还有一支庞大的汽车运输队伍。汽车白天不能行进,只能在晚上走。而汽车在山区公路上又必须开大灯快速前进。由于驾驶室马达轰鸣,敌机来临驾驶员也听不见,而敌机在夜间也进行巡逻,发现亮光即扫射轰炸。这矛盾如何解决?后勤部门便在公路上每隔500米左右设一防空哨,如有汽车开灯前进,敌夜航机来临即向汽车方向上空鸣枪报警,押运人员听到报警信号,立即用手拍打驾驶室,驾驶员接到信号立即关灯,不让敌机捕捉住目标进行袭击。
  
  防空哨看似简单,但完成好却不容易,不仅要有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还必须有熟练的业务技能。我守护部队的执勤战士在战火磨炼中,很快掌握了一套防空哨的本领。不论飞机有多少,声音多么嘈杂,也不论寒风呼号雨雪交加,战士们都能准确地辨别出敌机的类型,懂得其性能、活动规律及对公路运输的危害程度,从而机警熟练地掌握鸣枪报警时机,报警及时而准确,一般能做到:有美机无汽车不打,有美机但汽车未开灯不打;美机临空,公路上有开灯汽车打枪,在哨兵观察不到有无汽车的盘山公路地段发现美机临空时打枪,报警后遇有汽车错车,为防司机闪灯必须打枪。这种做法提高了安全运输的效率,并节省了大批弹药。就这样,这支部队在1952年7月至10月的“百日无事故活动”中,在1500余公里的公路运输线上,只有两辆车遭受损失。
  
  当时在部队流行着一支《防空哨之歌》,大意是:“我的岗位在高山上公路旁,我的武器两面小旗一支。在那战斗的夜晚,我监视着空中强盗,让车辆穿梭一样来往。后方紧紧地连接着前方……小旗向前指,迎送火龙过山岗……敌机在空中盘旋,我用熄灭那万盏灯光;敌机在黑暗中逃走,我的哨儿又把灯火吹亮……同志啊,你回来的时候,莫忘把胜利的消息对我讲。”
  
  战士们除了担负紧张的防空警报、指挥车辆运输的任务外,还要帮助抢救遇险人员、车辆和物资,帮助抢修公路、桥梁,排除公路上的定时炸弹及各种障碍物。
  
  在险恶的斗争环境中和异国他乡的艰苦条件下,部队官兵虽有度日如年之感,但他们在克服了无数困难、取得了一次次战斗胜利后,又觉得一年多的时间犹如弹指一挥间。
  
  1952年12月21日,部队接到回国的命令。
  
  在这一年零3个月中,铁甲总队与工程、高射炮、运输等兄弟部队密切协同作战,使战场后方公路线成为“炸不垮、冲不断的钢铁运输线”,保证了作战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打破了美军空中优势,圆满地完成了祖国人民赋予的守护铁路隧道、桥梁的光荣任务。他们最终胜利回到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