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报告称国企对社会保障满意度最低

2019-11-20 11:52:28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今日发布了《中国社会发展报告2012》。报告认为,对于社会保障,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等体制内单位最高,经历了经济体制改革之后国有企业最低。

  报告指出,体制内外,医疗卫生和基本教育的均等化水平较高,群体间差异不显著。但对于社会保障,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等体制内单位还是有一定优越性,对社会保障的满意度评价均分达到3.24,是所有群体中最高的。其次是社会团体,满意度评价均分为3.17。而国有企业经历了经济体制改革之后国有企业,没有了原来体制内的优越感,对于社会保障的满意度反而是所有群体中最低的,仅为3.05。

  基础设施、公共安全和环境保护等普受型公共服务,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满意度差别不大。对于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基本教育等存在一定准入门槛的差异型基本公共服务,居住在城市中的非农业人口的满意度均高农业人口,分别为社会保障满意高出9%、医疗卫生高出3%、基本教育高出2.9%。

  不同年龄群体对公共服务的满意度与其需求结构和压力感受相关。老年人群体对公共服务的总体满意度较中、青年人群高,但认为服务在贴近自身需求方面仍有欠缺。

  从工作状态来看,不需要工作的人群,包括离退休和在家持家的人基本公共服务的前景最为乐观。从收入和社会地位来看,收入水平越高的人群对社会保障和医疗水平的满意度越高。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大对底层人群服务

  报告建议,体制内外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社会保障方面,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优越感也仍然明显,农民工、自由职业者等缺乏稳定劳动关系的人群则缺乏制度性保护。因此,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另一个努力方向是加强对非正规就业人群的劳动权益保护,关注基本社会保障项目的覆盖。

  中央财政应当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继续扶持西部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并在重视教育开发的同时,将公共安全和医疗卫生领域也纳入重点扶持领域。

  全面实现机会均等、标准一致、效果相当的基本公共服务,需统筹规划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供给的项目和标准,有计划、有步骤地将农村居民逐步纳入统一的公共服务体系。

  社会底层群体在教育程度、就业行业、经济收入等方面的弱势地位存在一致性且有相互强化的作用,使得这部分人群面临获取基本公共服务的自我能力较弱和制度性保障相对欠缺的双重困境。进一步加强和改善针对底层人群的基本公共服务,是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关键。

  医疗卫生的不均等在地区性差异、制度性差异和群际性差异上均有所体现,问题比较突出。对特殊地区和特定人群的有针对性扶助是今后工作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