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们日前研究发现,长期在地下活动的蚂蚁、蝉、蚯蚓等小动物在5500万年前,曾集体患上“侏儒症”,而该症的病源则是当时的气候环境变化。这一发现被在线公布在10月5日PNAS上。
来自Kansas地质勘察研究院的JonSmith和Kansas州立大学地质学家StephenHasiotis以及他们的研究团队一起,对美国Wyoming州Willwood地层古土壤动物有机体遗迹化石(包括洞穴、巢、活动轨迹、踪迹及有机体孔等)进行研究,发现在PETM气候高温期间,因各种气候环境变化因素导致土壤中动物形体尺寸减小了30%~46%。该研究称,土壤动物形体变小和哺乳动物矮小化的现象共同存在,因此,可以认为地上和地下动物形体尺寸变化受控于相同的驱动机制。
Hasiotis介绍说:“传统观点认为,地下的土壤动物因为受到覆盖保护,受气候变化的影响不大。我们同样也认为土壤动物响应于气候变化可能存在变化幅度小、响应延迟、时相异步的现象。然而,我们发现土壤动物的确存在和脊椎动物一样的响应和变化过程。”
PETM是发生在古新世(Paleocene)向始新世(Eocene)过渡(时间约5500万年以前)的气候高温期,一些关于古植物、古土壤以及氧同位素的研究记录表明,这一时期相对于古新世末期温度升高、降水大幅减少。
文章认为在过去的150年内,响应于大气CO2浓度升高、温度上升,土壤动物已表现出个头减小的特点。根据该文章预测,在下一世纪,土壤动物响应气候变化的这种变化机制和模式还将持续。
Smith表示,PETM时期与现在气候变化在幅度和速度上具有很好的类比性。“当一个因素改变时,生态系统内物质和能量传递的级联效应不容忽视,在时相上造成了响应的快慢差异。现代气候变化产生的很多效应和影响可能比其对海平面的影响还要迟缓。我们可能正在改变着世界上大部分土壤条件并影响着土壤动物,这最终可能会对我们的农业产生影响。”Smith说。
对此,内蒙古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教授赵吉告诉《科学新闻》:“过去的150年内,大气CO2浓度升高、温度上升,表明人类可能正在改变着整个生物圈,与此相关的人类干扰破坏、环境污染造成的后果一致,这将会对我们的农业产生更为不利的影响;说明气候变化和人类干扰活动均可导致全球生态系统的‘退化’,具体表现为各类生物体形体变小,生物以这种方式来响应环境条件的不利改变。”
稿源:《科学新闻》杂志
气候变暖诱发“侏儒症”
2019-10-14 12:25:25
相关推荐
- 海洋吸收二氧化碳变酸可致鱼类耳朵增大 2019-09-11 16:24:05
- 山东省青岛二中2012-2013学年高二9月月考试题 2019-12-05 18:35:12
- 对地理选修教材学生学习方法的探索 2019-10-27 18:53:37
- 我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连续五年居世界第一 2019-12-04 20:59:51
- 台湾女生骑车走天涯:通往梦想的道路风光无限 2019-12-11 07:3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