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隋末李渊的女儿率领的军队号称娘子军,其后用来泛称由女子组成的队伍。
以原琼崖纵队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第三团女子特务连故事为背景,由梁信编剧、谢晋导演,祝希娟、王心刚、陈强主演的电影《红色娘子军》(1960年,天马电影制片厂出品,获首届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及同名芭蕾舞剧(1966年),讲述了一个卖身女奴吴琼花从只知个人报仇雪恨,成长为自觉的战士(女指导员)的故事。1980年代在琼海市南门街街心为红色娘子军连树立了群雕花岗石塑像,作为红色旅游景点。碑名由已故题写。
随着电影、芭蕾舞剧和插曲(《红色娘子军连连歌》:“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冤仇深……”)的流行,这个故事融入当时的时代精神,成为了旧社会妇女挣脱被压迫命运、献身求解放事业(赎身-回报 / 性别解放=阶级、社会解放)的象征寓言。
1960年代、1970年代,该词成为一个普遍名词,用于指称改变了传统“男外女内”社会角色,从家庭人转变为社会人,广泛参与、经济、文化生活的职业妇女队伍。与1949年以来中国妇女普遍就业、参加生产劳动、进入社会生活(得到西方女权运动、女权主义者们的诸多赞许)的实际相联系,与其前其后中国姑娘在体育锦标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功相联系,由于联想、移情的催化作用,它成了充满激情、褒扬色彩的名词。在为摄影作品题诗的《为女民兵题照》里,“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的诗句,更加激发了妇女们对自身性别的自豪感(夸饰而盲目),对自身形象的意气风发的想象。与意识形态与战争的亲和性、推许崇高,习惯于用军事形式进行社会动员相关。
在这一公共形象里,女性的性别角色、性别特征被忽略了,性别解放的内容被搁置、遗忘了,简单地等同于社会解放、社会服务,成为了无性、中性的身体。一如她们被藏匿、舍弃的首饰、裙子、高跟鞋,而代之以模式化的蓝色工装、绿色军装。更勿论对女性基于生理特性的必要社会保护。
可与“铁姑娘”互相参见。但它的起源早于铁姑娘,词义弹性大于铁姑娘,女强人的色彩却弱于铁姑娘,所以后在日常语言中的存留也比铁姑娘为多。
(参考资料:陈一鸣 黄婷婷《改编40年》;《红色娘子军雕像与红色娘子军纪念园》,转自www.haikou.gov.cn/left/hklvyou/lvyouq/jingdian/)
词语娘子军
2019-11-15 17:52:01
相关推荐
- [独家]湖南省凤凰县华鑫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11月月考试题 2019-12-08 09:01:20
- 词语革命歌 2019-11-22 21:56:23
- 蚊子的死 2019-10-09 07:33:17
- 2016河南省最佳大学排行榜 无高校进世界500强 2019-11-08 16:58:10
- 2014威海市中考学业考试三大改革 2019-11-26 12:1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