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课程改革得到的两点认识

2019-12-09 08:24:35

唐建新
  
  在最近的一次会议上,国家总督学,《人民教育》总编辑傅国亮讲到的课程改革的十一年十二年以来,我们得到的两点主要的认识,很有价值。这就是:
  
  课改的最终目的,是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在2006年接待美国的一个教育考察团时,美国的一位教育官员说,希望中国不要重复美国的教训,不要去相信学生的什么建构主义,教师教什么远比怎么教重要。
  
  课改成败的最主要因素是教师素质与水平。本世纪国家有关教育的三个文件,谈到保障机制时,前两个的第一条都是谈投入,第三个文件才认识到应该是师资队伍建设。现在政府不缺钱,不像八十年代去财政部要钱,能够要到几十万就不得了,现在一要就给你100亿,500亿。今年期间财政部副部长说了,今年要达到4%,就要比去年增加5000亿。各司局主要任务就是在动脑筋怎么去花钱。
  
  第一点认识,应该说是回归原点,回到常识。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如果靠学生自己去建构知识体系,凡是都要自己去探索体验,对人类若干年发现的积累的发明的宝贵的生存智慧,能够获得正常笑笑教育的十分之一吗,可能都非常困难。当然,我们不是说完全照搬课改之前的那一套教学方式,但是,走向极端,完全去依靠学生探索依靠学生去建构字自己的知识体系,显然是违背学校教育的常理的。站在成年人的角度站在接受过专门职业教育的角度,教师应该以最短的时间,最经济的方式,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眼光,给学生以学科的最基本最前沿的知识讲授与能力训练,绝对不应该在多数时间里,放弃专业的学科的成年人的应该进到的教学职责,让孩子在懵懵懂懂的学习状态中去瞎灯黑火的探索。应该说,在教师指导下积极有效的学习,愉快地学习,并不是有一些引发学生思考探究的问题,让学生在卓有成效和富有挑战之中进行学习,才是理想的学科教育。
  
  第二点认识,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政府来说,尤为珍贵。过去的确是教学硬件设施出了很多问题,首先抓投入也是正确的。但是,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使得我们的政府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在这样的时候来办教育,显然就是人的问题队伍问题了。有人把2011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颁布戏称为第九次课程改革,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期间有很多观念,很多内容,都在回归到常识回归到实际,回归到学生有效发展。第八次课程改革,某种意义上说,是自上而下的全盘西化的教育改革,是一些人急功近利与政绩照搬西方小国的教育发展模式的一次改革。尽管从行政的层面做足了文章,从市场的层面也做足了文章,但是,在接受了足够的精英教育的广大教师,还来不及消化大众教育的诸多观念,还来不及调整诸多精英教育时代形成的教育习惯做派时,在人口众多的且越来越多的中考高考参与者逐年涌现的情况下,其教师的素质与水平是难以也是根本不太可能适应所谓的课程改革的。
  
  将这两点认识,其实是带教训性质的认识,归并到一起,我们就应该反思,下一步应该怎么走。前年开始去年的试题就非常明显去表达出加强基础知识的意向,高考语文试题全国不约而同地开始出现语言知识的运用上看考生对长单句变短句,或者是讲几个短句改造为一个长单句。也就是在讲过去几年批判的东西——知识进行硬化处理,以警示一线的语文学科教师要重视最基础最基本的语言文字知识的教学。一些教育行政官员在大力打造名师的同时,在大力打造教育家的时候,我们首先应该做的事情是,过去远离学科教育远离学科教学的情况应该逐渐抛弃,作为学校教育的一线教师,时时处处坚守自己的学科阵地,首先是做好学校教育中的学科教师学科骨干教师,然后再去发展。所谓的教师素质与水平,首先是学科的素质与水平,包括学科内的教育学科内的育人的素质意识与水平,而不是超越学科的空洞玄乎的牧师般的教父般的素质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