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化学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019-12-11 07:56:08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学生掌握的化学知识很多是运用实验教学手段,通过他们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分析问题,得出结论而获得。实验教学,能够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科学态度,确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实验教学也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有效途径。如何加强化学实验教学,达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门教学艺术,是师生双边活动中的重要环节。我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充分注意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将实验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现在我把自己的做法介绍如下。
  
  一、做好课堂实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实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供了最佳环境。初中学生特别喜欢实验,我们就要充分利用实验教学的有利条件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绪言课,可通过简单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利用学生对新异内容的敏感,激发他们的想象能力,以精彩的化学实验把学生带入绚丽多姿的“神话”世界,培养学生的求新意识。我设计了“白纸显红花绿叶”的趣味实验:先在白纸上用玻璃棒蘸稀硫酸绘花,再蘸氢氧化钠溶液画叶,然后将白纸挂在黑板上,用喷雾器把石蕊试液向上喷洒。立时学生便发出惊讶的啧啧声。我还用较短时间表演了“魔棒生烟”、“清水变牛奶”等,实验中呈现魔术般的变化,学生自然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从而激发了他们追求新知的欲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把握化学教材,掌握实验要求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培养学生逐步形成尝试改进化学实验和设计化学实验的能力。实验技术需要不断改进,不断完善,特别是在农村学校实验条件受到限制的情况下需要对某些实验进行改进和重新设计。在指导学生学习二氧化碳性质时,我让学生完成如下实验:取一个空雪碧瓶,使其充满二氧化碳气体,然后注入一半水,再迅速旋紧瓶盖振荡。学生便观察到瓶子很快瘪了下去,他们亲身体验到二氧化碳的可溶性。然后从瓶中倒出一些液体进行与石蕊试液、澄清石灰水反应的其他性质实验。实验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成功欲望和求知动机,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也在愉悦的氛围中得到了锻炼。
  
  二、开展课外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阵地。初中学生适于形式生动活泼,内容浅显易懂,所需时间较短的课外实验。我们可以把对化学有特殊爱好的同学组织起来,建立兴趣小组,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发挥他们的特长。活动时,我们要把重点放在实验的改进创新和开展家庭小实验活动上,引导学生发现课本实验的不足之处,大胆设想,改进方案,重新实验,使实验得到完善并有所突破和创新。在学生学习了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后,我将制取氧气的几种装置图用投影片展示出来,同时提问:从安全、环保、节能、简便等方面考虑,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最佳方法是什么?同学们分析比较后,选出了用过氧化氢催化分解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最好方法:它不仅具有以上特点,还可以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在定好方案后,我将学生分组,互相配合,组装仪器,选用药品,进行实验,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在学习了氢气的性质和制取后,我充分利用学生爱动手的习惯的优势,结合教材后面的家庭小实验,让全体学生各自选取合适的材料,制作一套制取氢气的实验装置,带到班上参加展览、讨论并进行实验。有的同学是随便找些易找到的材料,不管能否使用。在装药初试时,不是漏气,就是无法导气。而认真的同学情况就好得多。我便让这两类同学相互交流和合作,共同完成实验。认真的同学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些成功的创新举措也成为他人的“创新点”,从而提高了整体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三、进行探索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生活中我们都懂得,让一个人吃别人嚼过的馍馍,他会感到索然无味,并产生厌恶情绪。在教学中我注意经常指导学生自己尝试探索学习,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培养求异创新能力。譬如,在学习碱的通性时,我提出话题:“氨水会使酚酞变红吗?”让学生大胆实验,进行探索学习:在一只小烧杯中倒入半杯蒸馏水,滴入1—2滴酚酞试液,此时酚酞无色。在另一只小烧杯中倒入10mL左右浓氨水,再用一只大烧杯将以上两只小烧杯罩在一起。经过几分钟,同学们便看到装有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溶液变为红色。至此我启发学生大胆提出假设,解释现象。同学们立刻活跃起来,争论不休,各种假设纷纷提出:⑴滴有酚酞的蒸馏水要经过一会儿才能变色,与氨水无关;⑵大烧杯壁沾有肉眼看不见的某种物质,散发出微粒进入滴有酚酞的蒸馏水,使其变红;⑶浓氨水散发出肉眼看不见的微粒,进入滴有酚酞的蒸馏水,使其变红。等等。我肯定学生的大胆设想,并放手让学生验证。同学们又继续实验,得出正确的结论。通过一个个探索学习,学生逐渐学会用实验验证假设的学习方法,培养了动手操作能力,锻炼了思维能力,发展了创新意识。
  
  总之,实验教学会给化学教学带来无限的生机和乐趣,会给学生创造一个独立发展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