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随笔:怎么教同样重要

2019-11-30 07:47:19

1 2 3 下一页

  作者:刘恩樵

  2013年11月29日,安徽省阜阳市“语文理想课堂与教师专业发展名师论坛”在太和县八中举行。在活动中我执教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湖心亭看雪》一文,颇受好评。反思《湖心亭看雪》的教学,我对语文教学文本“教什么”与“怎么教”的关系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时下,语文教学有一句流行语,即“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重要”,这话没错。在语文教学没有坚守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的时候,这句话很有警醒作用。但是,在明确“教什么”之后,“怎么教”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事实上,当下不少语文课堂的问题不是出在“教什么”的偏差上,而是出在“怎么教”的失当上。我的《湖心亭看雪》课堂教学在“怎么教”上做了一些思考与尝试,感受颇多。

  一、诵读:语文学习的基本方式

  在《湖心亭看雪》45分钟的教学时间,我让学生读了十遍课文,大约用了15分钟。我一直认为,诵读的本身,就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让学生好好地读书,本身就是一种教法。凸显诵读,让学生浸润在文本的文字中,让文字不断地触碰学生的思虑,口诵心惟,文本中文字,在学生的眼里自然会从生疏变得熟稔,从生硬而变得圆润。

  我是怎么让学生读十遍课文的呢?我不是让学生单调呆板地读课文的,要是这样的话,学生会觉得很枯燥的,反而起不到好的效果。一方面我是不断地变换方式让学生来读的,另一方面我让诵读与理解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

  第一轮是读顺诵读,就是只出示《湖心亭看雪》的纯文本,指名来读。这遍诵读的意图是发现学生读的问题,比如读音问题、句逗问题等。因为是第一遍读课文(课前没有预习),学生在读的时候自然出现了一些问题。我让两名学生分别站起来读课文,他们朗读中出现的问题有,将“崇祯”读成“zhōng祯”,将“毳衣”读成“毛衣”,将“长堤”读成“长tí”,将“强(qiǎng)饮”读成“qiáng饮”,还有,“挐”字不会读,“沆砀”不会读,将“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读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将“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读成“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将“更有/痴似/相公者”读成“更有痴/似相公者”。于是,针对学生在朗读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我做有的放矢的纠正与指导,最后,再让全班学生齐读一遍。

  第二轮是释义诵读。我指名一名同学读课文中的句子,每读一句停下,其他同学自由站起来说说这句话中的一些重要词语的意思。我先做个示范,比如,一名同学读“余挐一小舟”即停下,其他同学就可以站起来说:“余,我”;“挐,撑船”;“舟,船”。按照这样的方式通读,学生释词的积极性很高。通读一遍后,我让两名站起来分别将课文的两小节翻译一遍。最后,我出示全文翻译,让全班齐读。

  第三轮是内化诵读。所谓内化诵读,就是以各种变式诵读,一方面让学生达到背诵的程度,另一方面以指示性诵读(就是有明显的理解指向的诵读)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这一轮的诵读很有意思。首先是无句逗诵读。有了前面的两轮诵读基础,我将《湖心亭看雪》中标点全部去掉,且将文字排列成自右往左的仿古书的竖式,让全班同学齐诵,这样做的目的是强化学生读顺课文。其次是省略诵读。即省略文章中的一些句子,有的是整句省略,有的是半句省略,让全班齐读。这个朗读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读顺的基础上为背诵打基础。再次是拆解诵读。我按照文章的表达方式的顺序,将文章分成“记叙—描写—记叙--描写--抒情”五个小的部分,让学生读课文。这样做的目的是在让学生理解本文记叙、描写、抒情将结合的表达特色。此处正好讲了一下《湖心亭看雪》中对雪景的白描手法。第四是是配图诵读。我在网上搜索到了由黄永玉创作的《湖心亭看雪》写意图,这幅画极其传神地表达了文中“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以及“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的意境。欣赏黄永玉的画,诵读张岱的文,可谓文画皆美,相得益彰,妙趣横生。第五是书法诵读。《湖心亭看雪》历来是书法家的笔下的美文。我选择了一幅由“梅花草堂晓琳”于“己卯冬十二月大雪”之时而书的《湖心亭看雪》楷书横幅,让学生诵读。古黄的宣纸上是秀气潇洒的书法,教室里回荡着的朗朗《湖心亭看雪》的诵读声,真是妙不可言。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