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最近,未成年人施暴事件一桩接一桩,相关视频在互联网快速传播,其内容触目惊心。一名从事教育行业的人士对《环球时报》记者说,校园欺凌案件每隔一段时间就集中暴发,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对待未成年人教育问题上,社会、家庭、学校以及司法远未形成共识和合力。国外的情况怎么样呢?《环球时报》记者在4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做了调查,希望能对我们起到参考借鉴作用。
日本:设24小时热线反欺凌
【环球时报驻日本特约记者蒋丰】除了、AV,“校园欺凌”也是日本颇具特色的“标签”。校园欺凌在日本比较普遍,近年来还有了新花样,是令人头痛的社会顽疾。
日本政府6月初公布的《儿童和青少年白皮书》显示,日本校园欺凌现象愈演愈烈,长期的跟踪调查显示,近九成学生曾遭欺凌。白皮书称,校园欺凌多种多样,既有肉体欺凌,又有精神欺凌;既有暴力折磨,也有网络围攻。从2007年度小学四年级到2013年度初中三年级的6年间,只有13%的学生表示从未遭欺凌,12.7%从未欺负他人。
今年2月20日,川崎市发生一起骇人听闻的案件。警方在一条河附近发现13岁男孩上村辽太的尸体。调查发现,上村曾多次表示被高年级学生欺负,他尝试和他们保持距离,却因此导致对方更暴力。最后,3名高年级学生模仿“”的手法,将上村杀害。
因为此事,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接受了议员质询。安倍称:“我感到十分震惊。必须就学校、教委、警察及儿童问题咨询中心的合作是否完善等展开仔细验证,同时切实思考防止此类情况再次发生的措施。”恶性校园欺凌案件需要首相出来向公众解释,可见社会的重视。
社交媒体的普及让校园欺凌呈现出新形式,一些学生利用社交工具对同学进行“网络围剿”。据日本《信使周刊》报道,“LINE”(相当于中国的微信)已超越通信工具范畴,在中小学生中衍生很多“潜规则”。比如,收到信息不立刻回复的人被称作“KS”,即“另类”;群里最弱的叫“小豆子”;好几天不发言的叫“羔羊”。这些“异端”会遭到其他人围攻,欺凌也最终从“网络”走向“现实”。由于不少学校将“LINE”作为发布消息的平台,“小豆子”甚至被分成“班级小豆子”“年级小豆子”“校级小豆子”。
面对泛滥的校园欺凌,2013年6月,日本6大共同提出《欺凌防止对策推进法》,在参议院正式会议上获得一致通过。法案规定,学生因遭受欺凌受伤或长期缺课,学校有义务调查,并告知学生监护人。当欺凌行为被认定有可能对学生身体或财产造成重大侵害时,学校有义务报警。对于网络欺凌,国家及地方必须采取监控等对策,校园欺凌案件的相关责任人,将被追究监控不力的法律责任。
除了立法,日本还实行从上到下的联动机制,中小学生遭欺凌时可拨打24小时咨询热线,社工会辅导受害学生,教师要时刻注意情况,学校定期开展对学生的相关教育等。
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日本的校园欺凌现象有所改观,但并未从根本上扭转。日本法政大学教授尾木直树对《环球时报》记者说,相关部门失察、学校的成果主义及IT社会迅猛发展,是产生校园欺凌的诱因。日本教育目标、教育方法及评价体系上存在的问题,是产生校园欺凌的根源。日本学校封闭性很强,日本民族重视集团主义及一致性,导致排除“异类”的校园欺凌屡屡发生。
名古屋大学教授今津孝次郎认为,上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进入“消费社会”,9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后,早已养成消费习惯的青少年,感觉自己的欲望无法得到满足,开始变得焦躁,出现强烈进攻性和掠夺性,这种现象反映在校园里就是越来越严重的欺凌问题。
从日本校园欺凌发展到的斩首行为可以看出,全球化时代,欺凌方式具有快速传播的特点。近年来,日本漫画及影视作品中大量描述校园暴力的内容,已深刻影响到邻国,像韩国,也已成为校园欺凌的“新兴国”。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