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数学:十年回顾助你找准新方向

2019-11-19 07:35:26

日前,由新民晚报活动部中高考办公室主办,部分参与上海市高考数学命题的教师聚首北郊高级中学,对近十年来体现能力立意的高考数学(上海)卷命题作了初步的回顾与总结。21世纪的高考数学(上海)卷在各方努力下,由极力打造命题立意“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品牌试卷,升华为蕴育着“海纳百川、锐意进取”的海派文化内涵。在大家的热议中,总结了以下一些方面:
  
  1把握教学可持续发展方向
  
  命题改革一开始就牢牢把握住与时俱进地认识和考查数学基础知识、从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学力的角度进行命题的方向,对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起着积极的作用。它不仅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符合大力发扬和提倡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国家战略。同时,与实现上海二期课改理念产生了积极的共振现象,使教学与评价产生了良性的互动。
  
  2开创能力立意的命题新思路
  
  在应试教育的“围(围绕能考的知识点用复习资料全方位覆盖)、追(紧追当年新设计的试题模拟复习)、堵(在《教学大纲》的范围内,设置各种限制)、截(在传统理念下,凡是能出题的切入点都已经无法插足)”下,上海走出了一条能力立意的命题新路。在考查传统的逻辑推理能力、运算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基础上,完善评价中学生的数学能力体系,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索求知能力和创新意识有了空前的提高;并且从研究性学习的心理特征出发,开发了评价研究性学习能力的考查目标,确立了命题原则,推出了一批耳目一新的高考试题;然后,建立超越传统的、使不同水平学生可以各得其所的开放性评价机制即分层评分。
  
  3具有教育心理学理论基础
  
  命题改革的想法和举措得到师生的认可和接受,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教育理论的支撑。在完善评价体系中,依据斯皮尔曼的二因素理论提出了一般能力和数学能力并举的命题框架;在二期课改深入推进的过程中,依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和施良方的《学习论》,开发了评价研究性学习能力的考查主题;在成功教育理念推动下,依据比格斯的“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理论,在评价手段上建立了分层评分机制。
  
  4实现命题技术的可操作性
  
  在“推广”的手段上,达到目标明确,没有歧义,能将学生思维的深刻程度呈现出来。特别是在自主学习、探究能力方面所运用的命题技术和策略,有了较成熟的方法;命题所设计的考查研究性学习能力主题,使学生对要求探索研究的方向一目了然,对探索研究的深度花点功夫便触手可及;对于开放性评价机制分层评分的可行性也有命题的成功案例。所有这一切都是在反复研究、探索,充分试验的基础上,下功夫作了大量的宣传,使教学与评价有了一定的吻合基础,再由浅至深逐步推出,才收到成功的效果。
  
  5锻炼和造就了一支队伍
  
  十年改革一路扎实地走过来,同时也锻炼和造就了一支具有自主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队伍,他们不甘寂寞,没有急功近利的浮躁情绪,不为名利,安于默默无闻地潜心研究,为上海高考命题改革辛勤耕耘着。如今,他们也收获着对教育思想和理念新的、更深入的理解;收获着创新能力的提高;收获着魅力无比的原创题的成功。诚然,还有很多地方值得继续努力去攻克难关。如贴近生活和贴近学生实际的数学建模问题,还不能命制特别好的试题;创新能力的考查,目前还多为思维方式的创新,体现结论或成果的创新还不够;分层评分机制还没有完全到位;如何更严谨地定义探究能力,能恰当地把握一般求解数学问题的探索与探究能力的区别等等。
  
  十年磨一“剑”
  
  十年命题改革是在稳步中推进,每年的变化似乎不足为奇,然而暮然回首,却有了“质”的飞跃。这其中融入了几代人的智慧和辛劳,为评价和选拔具有潜在学习能力的人才呕心沥血,开创出一条具有中国数学教育特色的命题新思路。再回首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它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从单纯解题转向学习和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横向的类比、纵向的推广,从具体的感性材料中归纳出抽象的、理性的原理;满堂的接受性学习正在转向适时地研究性学习,或接受性与研究性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从由条件出发的形式化逻辑推理,到探究数学对象的规律,感悟数学本质,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或结论;在学生学习和感受知识发生、发展、形成和应用的过程中,发挥各人所长,使其各得其所,体验着成功者的愉悦。
  
  当年(1985年)上海取得自主命题权,被认为是缔造了一个“教学质量和学生水平”无法与其他省市相比较的产物;今天,外省市同行认为:上海数学教学在培养创新能力和研究性学习能力方面具有成效。特别是考查自主学习等方面的命题形式被许多省市自主命题所采纳。全国专家组评价:在创新精神和研究性学习能力方面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上海高中数学“教学质量和学生水平”当刮目相看。这是对上海高考数学命题改革十年磨一“剑”的褒奖,更是对新课改,以及在新课改下的上海中学数学教学的褒奖。十年磨一“剑”,既艰辛又富含深远意义。(来源: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