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得知学校今年寒假不补课的消息后,沈阳铁路二中初三年级的50多位家长寒假第一天就心急如焚地来到学校,要求为学生补课——
专家建议,应在坚持学生和家长自愿的前提下,适当补课、规范管理。否则,既“管”不住、又无“规矩”的现实还得继续“存在”下去。最终挨骂的总是学校,经济吃亏的总是家长,而受损失更多的则还是国家。
寒假首日家长联名急求补课
“教育局长也说了,初三高三是可以适度补课的,孩子马上就要中考了,可学校坚决不补课,我们家长真的着急死了。”在得知学校今年寒假不补课的消息后,沈阳市铁路二中初三年级的50多位家长寒假第一天就心急如焚地来到了学校,要求为学生补课。
一位姓赵的学生家长说:“原来学校有一个家长委员会,我们借用学校的教室,聘本班的老师补课,补课费一个学生一天也就十块钱。现在学校不让补课,我们出去(到校外)给孩子补一个假期课,少说要花1000元,而且社会上的补课班大多都不正规,老师的教学方式各异、水平参差不齐。再说,学校假期不补课,教室桌椅都闲着,这不也是资源浪费吗?”
一些家长则是基于孩子安全因素而提出补课的要求。一位姓方的学生家长表示,自己每天下班较晚,白天没有时间照顾孩子。现在社会环境差,担心孩子到网吧、游艺厅等社会场所学坏或染上不良习惯,如果学校假期为孩子补课就可避免家长的这种后顾之忧。
沈阳市铁路二中校长王春娟则表示,前一段时间,市教育局确实有“初三高三可以适当补课”的规定,家长也有这方面的强烈需求。因此,学校在每周一到周五晚上放学后一段时间(16时45分到17时30分)对初三学生开放了教室,由家长委员会聘请教师对学生适当补课,很多学校也都是这样做的。
对于假期补课,王春娟表示,教育局对寒假补课有明确规定,除高三年级可以在规定日期内进行补课外,严禁中小学校内补课,禁止在职教师参与社会办班、有偿补课,一旦发现违规违纪行为将严肃处理。“既然已经对初三年级做出了规定,我们就不能满足家长的要求,否则,就违反了教育局的政策。社会对学生补课问题一直很关注,我们也希望有关部门通过听证,找到家长、社会都认可的方案。”王春娟说。
“试、仕、师”滋生补课市场需求
日前,沈阳当地一家报纸向数十名中、小学生及其家长发放的调查问卷结果令人震惊:98%的被调查学生表示,他们的寒假是在家里和补课班或托管班的两点一线中度过;93%的家长表示,希望子女在寒假中参加补课班学习。如此不约而同的答案,结合铁路二中家长的及当下“黑补课班”的盆满钵满、红火非常,就连许多教育界人士也不得不承认,补课是有市场需求的。
升学压力无疑是滋生补课市场需求的最主要原因。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在教育的等级制度和学生评价体系没有明显改变的今天,学生和家长只能被动地面对和承受择校、分数决定升学和就业难等现实压力,家长寄希望于通过补课来提高学习成绩,增加学生未来升学的竞争力和就业机会。
而“升学率”的高低显然又与一些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学校领导自身的仕途息息相关。一位重点中学副校长表示,一节课的时间只有45分钟,但书本上的内容却很多,在为学生减负的同时,只能剥夺学生们的休息时间进行补习。一旦不补课导致学生成绩差,学校如何向上级和家长交待?
而对于部分教师来说,丰厚的收入是补课热的“加温器”。在沈阳,一些教师平时每天晚上给学生补一节课,再加上双休日、寒暑假,一年的补课收入高达十几万元,一些“名校”教师一节课的收入就能达到上千元。
更有甚者,有些老师为了让学生到自己的补课班来上课,竟然在正常上课的时候对讲课内容有所保留,只有在补课时才讲出知识的精髓内容。
在“补”与“不补”的对抗声中
早在一年前,沈阳就有教育专家指出,当前考试成绩决定升学和就业,对因客观差异造成的中小学生补课需求,社会应该正视,适当补课也应该被允许。
时至今日,这个问题仍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反而出现了“黑补课班”遍地开花的现象,补课在“补”与“不补”的对抗声中逐渐走向扭曲。
沈阳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处长关荣玺指出,补课要分层次,因人而异。对成绩好的学生而言,给他们补课无疑是浪费时间。而对于学习相对差的学生,就要有针对性地补,要对症下药,这种补课才是有效的。而现在校内校外很多所谓的补课,都是在恶性循环。学生们晚上加班加点地补课,无法保证正常休息,到了白天上课时就会打瞌睡,影响听课效果,这种补课对学生自身和对社会都是有害无益的。
而对于多数地下补课“黑班”,教育行政部门在打击时深感无奈。沈阳市社会力量办学管理部门的一位工作人员坦言,现在的“黑班”隐蔽性越来越强,部门人手有限,实在无从抓起。此外,社会力量管理部门对补课“黑班”没有处罚权,对于一些违规办班者,即使抓个“现行”也只能采取说服教育的方式。教育局的人前脚走,办班者随后就大张旗鼓地招生上课。所以绝大部分“黑班”基本处于“民不举、官不究”的真空状态。
“黑补课班”问题如何解决?全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课题组组长、海军大连舰艇学院王加绵教授指出,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家长“望子成龙”的渴望与学校和教师想“业余”创收的愿望不谋而合,从而形成了一种“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市场需求。否认也好,杜绝也罢,都变得越来越不现实。目前,最重要的是得从这一“存在”中寻找出“合理”的出路。
这首先需要家长转变观念,因为分数不是评定学生素质的惟一标准,上大学也不是学生成才的惟一出路。其次,打破目前“重点中学”的现状,实施师资力量、校园资源均衡化,加快学生多元化评价体系进程,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的方向。
王加绵建议,当前应在坚持学生和家长自愿的前提下,适当补课,规范管理。否则,既“管”不住、又无“规矩”的现实还得继续“存在”下去。最终,挨骂的总是学校,经济吃亏的总是家长,而受损失更多的则还是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