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2年,四十岁的杜甫写了一系列军事题材的诗歌:《前出塞》,总计九首。这个时期还是大唐王朝的生长期,伴随着生长期的,是大唐王朝在军事上的扩张期,大家的预估大多是乐观的。
杜甫却对唐玄宗的军事路线不太认同,《前出塞》第六首表达自己的军事观点,这是一篇能超越唐朝当下,甚至超越几个世纪的军事论文,四十个字,好像四十支犀利的箭,在理论上射得准,射得透。
这篇微型军事论文的重点落在武器装备运用、战术打击重点和杀伤力三个层面上。在武器装备上,选弓,要选弓背强有力的,选箭,要选箭杆长的,例如李世民特制的大羽长杆箭,比普通弓箭要大一倍。唯有这样,才能保证打击力度和射程。
如此优质的武器,是用来大面积杀伤敌人吗?非也,而是用来实施针对敌方的“斩首行动”。武器不是用来杀人的,而是用来瓦解战斗力的,射掉敌方战马,敌人虽然未死,但战斗力瓦解了;擒拿敌方首领,虽然没有大面积歼灭敌军,但已瓦解敌方指挥系统。
武器越精制,打击越到位,就越能准确地瓦解敌方战斗力,杀伤面就不必扩大,因此杜甫提出“杀人亦有限”,“岂在多杀伤”。这不只是人道主义的慈悯,也是一种高明的战略。打仗,讲究的是达到战略目标,而不是讲究杀死杀伤多少人。
例如1943年夏季的苏德库尔斯克战役,如果从杀伤敌人而言,德军似乎占了点便宜。当时公布的数据是德军死伤60万,损失坦克900多辆,而苏军则死伤80多万,损失坦克6000多辆。战时公布的数据往往有注水嫌疑,而冷战后根据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档案馆的一份有关德SS装甲军的秘密文件披露,德军SS装甲军的坦克损失可能不过48辆!而苏军方面,光是181坦克团就全军覆灭。
从数据来看,德军在“杀伤敌人”方面似乎占了优势,甚至当时有德军将领乐观地认为德军在苏联的战略攻势已经胜利完成。可如果跳开库尔斯克这个点来观察,整个战略面上,德军却失败了,苏军战斗力还在成长,它在重大伤亡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德军却是在大量杀伤敌军的基础上收缩战线,战斗力已不可再生,况且盟军已在西西里登陆………
战术上的“多杀伤”,却换来战略上的失败,何其微妙!杜甫军事思想的高明之处就在这里:用最精良的武器,达到最精确的战略目标,不纠结于杀伤敌军的数量,不在战略目标上做不切实际的膨胀,一切以保护和民族生存利益为基准,“列国自有疆”。
这篇微型军事论文的发表,没有引起任何重视,三年后,安史之乱爆发。
安史之乱:唐玄宗未重视杜甫军事论文的后果
2019-12-03 19:20:47
相关推荐
- 湖北中考改革 2019-11-07 20:36:26
- 2015年山西朔州中考录取分数线公布 2019-11-28 21:20:31
- 日常的同义词 2019-11-04 13:27:44
- 松懈的同义词 2019-10-22 19:46:33
- 2015上海高招外省市高校加分降分投档政策 2019-12-11 12:3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