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伊始,不少高校正在展开“转专业”的工作,这让那些因高考填报志愿不慎而“入错行”的学生们兴奋不已:“总算可以再投一次胎了。”
然而,这里面究竟有多少理性的成分呢?根据“就业市场行情”划分的专业“三六九等”“冷热不均”有多少不是错觉呢?“转专业”又有哪些代价?作为入学不久的学生,转还是不转,这是一个问题。
“转专业”正蔚然成风
“高中时,我觉得录取分数越高专业就越好,带着这种简单的逻辑,我填报了新疆大学的金融专业。可是进来之后,发现自己更喜欢物理专业。”高中成绩一直很好的小魏正打算从金融系转到物理系去。
据小魏说,他身边很多同学都有转专业的想法。“现在转专业又不交钱,只要成绩排在前面,达到硬性规定,都是有可能的。”他和其他同学一样戏称“这是一次再投胎的机会”。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湖北武汉几所大学校园里。在武汉一所高校内,各学院的老师正为2007级本科学生转专业的工作忙得焦头烂额。由于学校规定每个专业的转入和转出均不得超过本专业人数的10%。因此无论热门专业还是冷门专业都面临不少烦恼。有的学院90多个学生就有30多个要求转走,而有的学院则有300多人申请转入。老师们挠破头皮既想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愿望,又得竭力维护学科之间、专业之间的平衡和发展。
据悉,该校2007年就有500人成功转专业。而实际申请转专业的人数则是这个数目的两倍多。专业之间的学生流向呈现从“冷门”到“热门”的大潮流,而从“热门”到“冷门”则少之又少。教育专家称这种趋势是对当前社会浮躁风气的典型呼应。
“每年转专业的人数都在增加。有些学生是因为自己的兴趣爱好,而更多的学生就有跟风之嫌。基本上呈现从文史哲到外语、经济、法学,从医学、数学、化学等基础学科到信息、计算机等应用性学科的趋势。这样的风气既增加了学校管理的难度,更反映出学生对学业规划不清,对自己和专业认识不足。”武汉大学一位多年从事学生思想工作的老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