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教语文七上教学用书: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我爱我家

2019-11-24 15:25:41

一、活动目标

1.感悟亲情、尊敬亲人,养成热爱家庭的情感和对家庭的责任感。

2.养成爱思考、爱探究的兴趣和习惯。

3.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做到有条理、有中心地说话。

4.围绕一事一物写一篇作文,具体生动,融入真情实感。

二、活动指导与建议

1.本单元综合性学习的三项活动都是围绕“我爱我家”这一主题而展开的。其中“爱”是每项活动的感情“伏线”,“家”是活动的环境和感情的“载体”。但这三项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又有所不同,大体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老照片的故事”和“我家的一件珍品”,这两项活动都是由“物”而生发开去──由物及事,由事及情……但仔细比较一下,二者还是有点儿区别,前者更多的是对特定时空的“聚焦”,反映的是亲人生活、感情长河中的一个横断面;而后者往往反映的一段经历或一条“感情的小溪”。当然,同学们若有自己的“解读”方式和表达方式,也应该予以鼓励。第二类是“妈妈的唠叨”,这项活动却是由事及理,由理入情──妈妈的唠叨也常叫人心烦,但这唠叨却自有它的道理,这道理里包裹着挚爱深情。教师要启发同学们好好体会。教师在指导时不宜说破,更不要代替学生思考,而是激发学生自己思考、体会。

2.这些活动主要是在家庭中展开,所以,教师要通过适当的途径和方式与家长沟通,让家长对活动心中有数,这便于活动顺利而有效地开展。

3.本次活动大多是学生个人在家庭活动,所以,教师要做好布置和安排。比如,活动还涉及对家长的咨询、追问或采访,教师最好与学生一起讨论一个具体的“采访”提纲,设计一些具体问题,且这些问题要步步细化,逐渐深入。

4.在口语交际方面,要引导学生能围绕中心、有条理的说话,即说话要把握住话题。无论是采访还是把自己的见闻和观点传达给别人,都要围绕一个中心。采访主要是问和听,要把一个问题弄明白,弄透彻,就要善问,其中能围绕一个议题多方面、多层面、渐细渐深地发问至关重要,不能东一句,西一句,茫无目标。把自己的见闻和观点传达给别人更是如此,不仅要有中心,还要有条理。一般来说,主动发言要先打好腹稿,想清楚再说。

5.这次作文前两项要指导学生写实事,写小事(物),写真人,杜绝胡编乱造。有的学生之所以不愿写“实”,就是因为他们看不出平凡小事中有什么意义。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细心揣摩,从生活小事中,从家长的生活细节中体会出它蕴含的情感和意义。一旦悟出它们的蕴意,细节就在眼前活跃起来,心里也有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之感。后一项活动尽管是个虚拟情境,但它是现实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儿,很多同学都有这样的感受。创设这样的情境,就是让同学们对“妈妈的唠叨”作一次认真深入的思考,去理解妈妈,理解妈妈的爱心,体会“可怜天下父母心”。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切身感受出发去做说服工作,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6.建议提前一周布置下去,提出具体要求。在这期间可以抽查学生的“访谈”提纲或记录,以收到督促、监控之效。可占用课内4课时,其中2课时写作,1课时交流,1课时评价。

三、活动评价

1.同桌互阅作文,订正错别字,共同商讨文中病句的修改,再分组进行作文交流。每位同学朗读自己的作文,小组评议,评定成绩。选出优秀作文在班上朗读交流等。

2.教师批改,给出成绩。教师给的成绩与同学们评定的成绩之和除2,作为该次作文的最后得分,记入学生作文档案。

3.教师讲评作文。讲评的重点放在是否写出真情实感上。可以把师生给的成绩差距大的作文拿出来讨论,既可以沟通师生对作文的看法,又可以使双方都得到启发。

4.对本次活动的评价可以通过问卷形式征求家长意见,了解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对表现优秀的同学予以表扬。

5.也可以尝试其他评价方式,如让学生自我评价,家长参与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等等。

四、有关资料

1.写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

每到作文的时候,总会有些同学抱怨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勉强拿起笔来只好搜肠刮肚,东拼西凑,最后成文多半是些空话、套话,不但别人读了索然无味,就连自己读来也觉得意兴全无。

然而,谁不希望自己写起文章来文思泉涌、一挥而就?谁又愿意老是咬着笔杆“挤牙膏”?“写什么”的问题,的确是一般人作文时最先碰到又最感苦恼的问题。那么,解决这个问题比较便捷的途径在哪里呢?我们的建议是:从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写起。

同学们可能会有这种体会:写作文,但凡碰到一个好题目,涉及的是自己平时熟悉、关心的东西,可写的内容就很多,而且也容易写好;相反,要是碰到自己不熟悉、没什么感受的话题,写起来可就费了劲了。比如老师要求写“我最喜爱的动物”,有的同学平常对动物了解就不多,自然无话可说,只好把从电视和书本中看到听到的知识拼凑起来,这样写出来的动物又怎么会鲜活、可爱呢?而有的同学家里正好养过一些小动物,并且和它们建立了感情。他们对这些小动物非常了解,不仅能绘声绘色地描摹出这些小动物的眼睛、耳朵、尾巴和皮毛等,而且极其熟悉它们的生活习性,甚至有过丢失动物、寻找动物等牵肠挂肚的经历,写起来自然就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可见,写自己熟悉的东西非常重要。

文章不是无情物。一篇为人称道的好文章,往往渗透着作者真挚浓厚的感情。很多人写作,主要是心灵受到了某种情感的冲击,例如遭遇到突如其来的打击,失去了最亲爱的朋友,盼来了苦苦等待的成功,得到了最渴望的回报,愤怒、悲伤、喜悦、激动等等感情自然就会流于笔端。像这样“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文章,才可能具有震撼读者心灵的力量。我们作文的时候,应该尽量挖掘、捕捉这样动情的一瞬间。例如朱自清与父亲相处,共同经历的事情肯定难以历数,但他在《背影》中只选取车站送别这一幕场景来写,极力渲染父亲臃肿蹒跚的身体攀过月台的背影。就是这个背影,触动了作者心中的感情,使得这种感情像一颗深埋的种子瞬间胀破、发芽、生长开来,充满了强劲的冲击力。一篇文章,只有出现了这样的闪光点,才会对读者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和震撼力。

也许有同学要说:我的生活简单枯燥极了,每天走的都是上学、放学一条路,接触的就是父母、老师、同学,实在没有什么让人激动的事情。

诚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生活就是这样平凡。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我们生活在一个改革开放的时代,周围的事物在日新月异地变化,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广泛。只要我们不闭目塞听,细心观察,用心感受,总会有让我们动情的东西。我们这个学期学了许多反映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的文章,那些事情看起来都很平常,却非常动人,就是因为作者抓住了令人感动的瞬间。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间不是没有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这话是非常有道理的。因此,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他们能写出来的东西,相信你也一定能写出来!

熟悉的东西,是我们写作时大脑里现有的“存货”,但光把这些拿出来还是不够的。写作还是一种主观情感的抒发,是一种个性化的精神劳动。因此我们不仅要写最熟悉的东西,而且要写那些打动过我们心灵的东西。心灵,只有经历过颠簸与震荡才能成熟;文章,只有渗透着泪与笑才会获得真的生命!

2.说真话,诉真情

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卡夫卡说过:“什么叫写作?写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开,直到不能再敞开为止。写作也就是绝对的坦白,没有丝毫的隐瞒,也就是把整个身心都贯注在里面。”敞开心扉,绝对坦白,毫无隐瞒──他所讲的“写作”的内在含义和真正精神,是很正确的。

我们在写作文时,也理应做到说真话、诉真情。

“说真话”极其重要。我们在作文时,只有敢说真话,肯吐心声,真正做到像巴金所说的“把心交给读者”,即篇篇写的都是“掏心窝子”的话,那样,才能使读者感到真诚,感到可信,才能使你写出的那些话产生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写作应坚持“说真话”,实际上是把生活和写作,把做人和作文这二者真正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它不仅对写作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写作者个性的发展、完善,对其健全人格的培养、形成,也有着重大的影响。

和“说真话”相对的是虚伪,矫情,说假话。在写作上如果沾染了这种坏毛病,那可是害人非浅的!虚伪,做作,编瞎话,说假话,不仅为难、作贱了自身,降低了自己的人格,也是对读者人格的不尊重和侮辱。

有的人为什么会在作文时不能坚持“说真话”呢?可能有以下原因:第一,有顾忌、不愿意、不好意思或不敢大胆地说出心里话。对自己的心事或隐秘心理,尤其是自己受过的挫折或性格上的弱点,不愿意袒露出来,害羞或怕人耻笑。其实,这样的想法全然是多虑。因为,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或小或大的挫折,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性格弱点,说出或写出它来,就意味着战胜、告别了它!这正是强者的表现,是个性在不断发展并逐渐走向完善的一种反映,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完全用不着去躲避。而且,也只有这样大胆地去写了,才会写出好文章。第二,怕自己所说的不正确、不完善,从而被人讥笑、嘲讽。这更是不必要的顾虑。坚持“说真话”并不是要求说出的话句句是“真理”。那样的“要求”,就连圣人、伟人也做不到。所以,只要是“说真话”,那就存有通向真理的可能性;而说假话,却只能令人反感。

“诉真情”也很要紧。人有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这是先天的禀赋,不学而能。所以,情贵在真:发自天性,出于自然。从这一点说,虚情、矫情、煽情、造情等等,都是不可取的。写文章之所以一向都强调写“真情实感”,道理也正在这里。

“诉真情”才能使人感动,引起共鸣。这种真情发自内心,自然而然,和那些无欢而喜、无忧而戚、逢场作戏、矫情取宠的“虚情假意”判若冰火,决然不同。

“诉真情”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感情的倾诉不要有范围的限制。一些同学在写自己的真实感情时往往有先入之见,从而带来一些框框:把自己的真实感情分成积极和消极、高昂和低沉等的不同,只写前者,滤掉后者,表现出一片光明。这种人为的筛选或掩饰是完全没有必要的,这也是一种作假。人类的感情多种多样,不论高下,只要是自己的真情就可以如实表现。敢写真情(包括一些不好的),同时,又善于驾驭,正能压邪,常常是造成文章感人魅力的原因之一。第二,感情的倾诉要适当节制。任何真正的艺术都是一种“自由”和“节制”的统一。如果感情的倾诉失“度”,使人感到滥情,那就不好了。

说真话、诉真情,核心是真。真,是善、美的基础,是文章能够说服人、感染人的重要条件。希望同学们在学习写作之始,就能杜绝假话、矫情,坚持说真话、诉真情,把路子走正。

3.提问讲究艺术性

生活中,只要有交际,就一定有提问。在交际会话中,提问艺术对于了解对方、获取信息、促进交流,有很重要的意义。一个善于提问的人,不但能掌握会话的进展,控制会话的方向,而且能开启对方的心扉,拨动对方的心弦。

让我们从一个实例说起吧:

1956年,苏伊士运河事件发生以后,为了报道中国人民支援埃及人民反英侵略的斗争,一位记者去采访一位曾随中国商品展览团去埃及当过说明员的工人,向他提出一个文绉绉的问题:“埃及人民怎样反对英国殖民主义?”不料,这位工人文化程度不高,一时结结巴巴回答不上。采访出现的僵局,使那位记者意识到自己的“提问太不艺术”。怎样提问才富于艺术性呢?

首先,要因人设问。人有男女老幼之分,有千差万别的个性,有各各相异的知识水平和互不相同的生活环境等,因此不可“千人一问”。所谓“因人设问”,主要在于:一、对象不同,提问内容也要不同。一对挚友,可以互相询问:“你工资多少?谈恋爱了吗?”然而,小伙子决不可向刚由人介绍的女友提出类似的问题。二、即使同一个内容,不同对象也要有不同的问法。那位记者所谓“太不艺术”,指的便是提问不看对象。后来,当他改问“埃及人民对英国人怎么样?”时,对方立即滔滔不绝地说开了。可见,要别人打开话匣子,就要“量体裁衣”,看什么对象提什么问题。

其次,提问要看准时机,就像亚里斯多德说过的:“思想使人说出当时当地可能说的和应当说的话。”说话的时机,是由说话的时境提供的。说话主体所感知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心理环境和语言环境,这四个要素即构成说话时境。孔子在《论语·季氏篇》里说:“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不见颜色而言谓之瞽。”不该说这话的时候却说了,叫做急躁;应该说这话时却不说,叫做隐瞒;不看对方脸色便贸然开口,叫做闭着眼睛瞎说。孔子讲的,就是根据时境把握说话时机的问题。一般说来,当对方很忙或正在处理急事时,不宜提与此无关的问题;当对方伤心或失意时,不宜提太复杂、太生硬的会引起对方不快的问题;当对方遇到困难或麻烦,需要单独冷静思考时,则最好不要提任何问题。

提问也要讲究得体。所谓得体,一是措辞审慎,二是不唐突,不使人难堪。据传,某教士在做礼拜时忽然烟瘾大发,便问其上司:“我祈祷时可以抽烟吗?”这么发问难免受上司的呵斥。其后,另一位教士也熬不住烟瘾,却以另一种口气问道:“我吸烟时可以祈祷吗?”上司竟不以为忤,允许了他的请求。由于前者不假思索,而后者则工于措辞,同样的请求可以获不同结果。再如,会议主持人往往如此发问:“不知各位有何高见?”一句话就把想说的人也“唬”住了。倒不如改为:“各位有什么想法呢?”朴质无华,效果反倒好一些。可见,提问要琢磨自己的措辞。

提问不唐突,也是不可忽视的。假如在大庭广众之下问对方:“你有什么理由可说?”“你迟到一个小时,上哪儿混去了?”如此唐突的问法,令人难以下台,人家一定会不高兴。相反,巧妙得体的提问,不但不会使人难堪,反而使人明知其难也乐于回答。1981年4月,瑞典首相费尔丁访华,与中央电视台记者有这样一段问答:

记者:不知道是不是可以向首相先生提出一个关于首相家庭生活的问题?

首相:可以。

记者:你在首都工作,你的夫人和孩子都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不知道你的家庭生活是怎么安排的?

本来,要求一位首相自己揭开家庭生活的幕纱,就有点勉为其难,如遭拒绝也令记者本人难堪。然而,由于提问使双方都避开了窘境,费尔丁乐于回答,记者也达到了采访目的。

此外,提问还要尊重对方。尊重对方,固然不可不注意态度和语气,创造“问者谦谦,言者谆谆”的气氛。然而,更重要的是在于,提问要体谅对方,考虑怎样提出问题才便于对方愉快地给予答复。便于对方回答的问题,一般总是这样的问题:

(1)提出的问题是具体精细的

抽象的问题往往引出笼统的回答,而具体的提问方有如愿以偿的可能。上面讲到的那位记者,他的第一个提问,就不如第二个具体。再举个例子:1980年8月,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采访,她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便是:“天安门上保留下来的像,是否要永远保留下去?”这个问题实际上很有分量,涉及我们党和全国人民对同志和思想如何评价的实质性问题。这样化笼统为具体,口子虽然小了,却便于对方回答。如果改问:“请问贵党对主席如何评价?”答案就不会一样。

(2)提出的问题是先后有序的

提问要讲究逻辑顺序,不要一下子就把人“将”死。如果由小到大,由表及里,由易入难,由具体至抽象,以此为序,从对方熟悉的、直观的、易于回答的问题问起,并注意前后问题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既有利于对方一一作答,问者又可登堂入室,探骊得珠,收取预期的效果。否则,头一炮就“卡壳”,提问就难以为继了。这更是有意作系列提问者不可不注意的问题。

(、吴天锡《交际会话的艺术》,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4.学生习作

我的家

我家三口人,爸爸、妈妈和我。

我家住六层顶楼,冬冷夏热,两间卧室一个小厅,厨房不大厕所很小。

爸爸很勤奋,总是见他伏案工作。可家里没人时,他也会偷懒看看电视。

妈妈很懒惰,连备课也躺在床上,她嫌她的写字台光线不好,我和爸爸不敢说她,怕把她惹急了不给我们做饭吃。

我最幸福,有单间儿,有写字台有书架有钢琴有床有床头柜有大笨熊。我最喜欢一边抱着熊,一边听音乐,一边吃冰淇凌,一边趴在床上看小说,可惜这只是我的生命狂想曲。

爸爸妈妈爱吵架,并以此为乐(至少我是这么认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能吵20分钟。一般一天有这么几场:早上起来吵一架,晚上回家吵一架,厨房里面吵一架,饭桌上吵一架,茶余饭后再吵一架,晚上关灯睡觉之前还要吵一架,也许连做梦都要吵架。好在二人都是君子,只动口不动手,所以我家的家具器皿比较安全。但打架归打架,真要有谁病了,另一位则端茶倒水关怀备至。凭心而论,爸爸妈妈还算是一对模范夫妻。

我和爸爸平时是“铁哥们儿”,互相叫外号。我们惟一的冲突是在吃完饭决定谁刷碗的时候,都犯懒,就只好猜拳决定。我一向主张一局一胜,速战速决。而爸爸老玩五局三胜,还要玩三盘,很会给自己留后路,狡猾狡猾的。平常虽好得没话说,但我若真犯了错,爸爸也会严厉起来,狠狠批我一顿,丝毫不留情面,不讲“哥们儿”义气。

妈妈老对我唠唠叨叨,而且唠叨的范围极广。这两天她心血来潮看起了书。每看完一章,都要发发感慨:“哎呀,佛说得真对!”饭桌上,经常引用佛的话教育我。可以总结为:“佛说了……”“佛又说……”“佛接着说……”“……佛还说……”“佛继续说……”“佛最后说……”“佛总结说……”“佛强调说……”“佛顺便说……”“佛补充说……”话虽有些多,但都能说到点子上,不乏精辟之语,令我大彻大悟。

三个人真是一个奇妙的组合。冤家间的互爱,“铁哥们儿”的斥责,唠叨碎语的教诲,组成了一个温暖而不乏幽默的家。

(中国人民大学附中赵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