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中小学,目前流行着一种源于中小学的“学案”教学方式。学界有人鄙之,有人蔑之,少有人赞之,深入研究者更是寥寥,使得这种自20世纪90年代就在我国教育实践界萌生的教学方式,至今仍然没有脱掉其“草根”身份。那么,“学案”能否从草根成长为大树呢?笔者认为,是可能的。那么,如何长大呢?这需要草根的努力,更需要阳光的照耀,需要明确“学案”的不足,需要明了从“学案”到学习方案的路径。
一、草根“学案”的价值与先天不足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学案”。“学案”的定义很美,“学案”就是学生的学习方案,与西方的learningproposal的定义类似。但是“学案”的原形是什么呢?说来就与西方的learningproposal大相径庭了。目前“学案”的形式主要有两大类。到使用“学案”的学校,你可以看到很多的“学案”,几乎都是练习题,甚至是测试题。这是最常见的“学案”形式。另一类则是有着很多学习资源、拓展材料、教学过程以及练习题的形式。笔者分析众多学案后发现,“学案”融入了课程概念的理念,有很多可取之处,但是也存在本质性的缺陷。
“学案”的价值在于:
1.“学案”按照学生的学习过程编写,突出学前、学中、学后三个环节,突出学前对于学习目标的把握,符合学习规律。
2.“学案”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学生在课堂上“肯学”、“乐学”,学生的学习成为课堂的主要行为。
3.“学案”强调对学生课前学习的检查,对于学生课前学习中已经掌握的不再进行教学(遵循“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教”的原则)。
4.“学案”为学生提供了比教材更丰富、更新鲜的学习资源。
但是,“学案”的创设缺少理论的思考和国际的比较,草根的“学案”缺少学理的营养,导致“学案”存在诸多致命的先天不足:
1.“学案”只是以知识学习、甚至是升学考试所要考查的知识为主要学习目标的练习题、测试题,能力只是知识学习的伴随物,课程改革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理念没有得到真正体现,这是导致“学案”被称为“应试教育的怪胎”的根本原因。
2.“学案”的确转变了学习方式,但转变的方向存在问题。在课堂上,学生积极开展和参与各种讨论,可讨论的内容是解答测试题的方法,而不是学生生活、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更不是我们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3.“学案”是教师基于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对学生的判断设计的,而不是基于学习者分析后获得的不同学习风格特征、不同学习方式、不同学习目标、不同起点水平、不同评价标准等设计的。所以,“学案”几乎没有考虑学习者的个性差异与选择权。笔者认为,“学案”在本质上是积极的,有价值的,但在操作上存在诸多消极因素,存在致命缺陷。但“学案”的基因不错,具有很大的成长可能与空间。
二、“学案”长大的路径草根“学案”由于应试的色彩过于浓重,而且缺乏学习风格等必要的学习要素,致使其被“矮化”。笔者认为,“学案”慧根不浅,理应成就一番宏业。“学案”如何成长呢?笔者对此进行了些许探索。笔者早在1998年的一项课题中就广泛使用Learner’ssheet,与“学案”有异曲同工之处。新课程推广过程中,笔者接触了更多一线老师的“学案”,决定对此进行研究。2004年,笔者的研究重心从研究“教”转向研究“学”。2006年,笔者开始承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中小学全效学习方案研究与实验”,对“学案”进行了三年多的跟踪研究,进行了三年多的学习方案教学实验(坦率地说,使用“学习方案”一词,正是为了规避“学案”的不合理因素)。笔者的“学习方案”概念接受了“学案”对学习的强调与突出,把教学的中心和重心从教转移到学,从对教师和教学的关注转移到对学生和学习的关注;接受了“学案”把课堂教学延展为课前学习、课中学习、课后学习的思路,尤其是对课前学习的关注。但是,“学习方案”概念更加突出地舍弃了“学案”过于重视考试、过于关注知识教学、忽视学生个性差异等问题。
因此,学习方案与“学案”有着很多本质区别,其中主要区别为:
1.学习方案以主体性教育思想、建构主义教育思想为理论基础,以我国教育实践一线的“学案”和国外教育实践一线的learningproposal为渊源,而“学案”只是基于学生中心思想设计,而且采用“学案”主要原因之一是在课堂学习之前解决学生的部分学习困难。
2.学习方案的设计以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不同的学习方式、不同的学习目标、不同的学习方式、不同的评价标准为基础,“学案”是教师基于其教学经验设计。
3.学习方案的学习目标是教师根据学生设计的,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目标,选择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学案”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的。
4.学习方案是学习过程中的讲授,强调教师的引导,根据学生学习风格、学习方式、学习活动需要,提供讨论、思辨、独立陈述等不同的教学活动,提供多种学习过程,允许学生根据各自的选择,按照不同的学习过程学习。而“学案”只提供一种统一的学习过程、统一的学习活动,这些过程与活动的设计没有考虑学习风格、学习方式等要素。
5.学习方案对于课前学习内容进行必要检查,学生已经完全掌握的不重点进行教学,但提供教师设计的学习思路,供学生训练巩固新学内容时使用,因为学生的课前学习可能并非有效率的学习,而只是有效果的学习,教师设计的学习思路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对自己更有效率、更有效率、更有效益的学习方式。“学案”对于检查中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不再进行教学,这难以引导学生学会有效学习、更不用说高效学习。
6.学习方案中的评价标准是学生自主建构的,允许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不同的评价活动,而“学案”只有统一的标准和活动。笔者认为,只要把握正确的方向,向着以下发现发展,“学案”的成长是完全可能的:
1.教师设计“学案”时,必须把握正确的学习目标,不能设计只有练习题、测试题的“学案”,一定要按照课程改革的理念,设计包含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正确的学习目标。
2.教师设计“学案”时更全面分析和更准确把握学生特征,设计出供学生选择的各种选择项,由学生基于教师的设计自主建构自己的学习方案。
3.在设计“学案”、尤其是确定学习目标、学习活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过程、学习资源、评价活动等内容时,充分分析和把握本班学生的不同学习风格、不同学习方式、不同起点水平、不同学习目标等,基于这些不同,设计不同学习方式、不同学习过程、不同学习资源、不同评价标准、不同评价活动等。
4.在“学案”中,设计基于不同学习风格、不同学习方式、不同起点水平、不同学习目标等的多种课堂学习目标,供学生选择。
5.引导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风格、学习方式、学习目标等建构自己的“学案”。
6.强调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尤其是引导学生建构自己的“学案”的过程。
7.在“学案”中,根据学生学习风格、学习方式、学习活动需要,设计讨论、思辨、独立陈述等不同的教学活动,而不是只设计学生自己开展的讨论活动。
8.在“学案”中,为学生提供多种过程方式,允许学生根据各自的选择,按照不同的学习过程进行学习。
9.学习方案根据学习需要确定是否提供课前学习活动与资源、课中学习活动与资源、课后学习活动与资源,其中包括根据需要设计的练习题。
10.为学生提供基于学生的不同学习风格、不同学习方式、不同起点水平、不同学习目标等设计的不同评价标准和不同评价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建构自己的评价标准,选择自己的评价活动。
我们相信,实现以上发展,“学案”就会出现本质变化,逐步发展成为理念先进、实践高效的教学形态。笔者的教育实验也验证,赋予了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理念的“学案”可以较显著地提升学习成效。让我们一起努力培育“学案”,使“学案”弃去其糟粕,光大其精华,成为课程改革、乃至教育改革的一支绚丽的奇葩。